晚清的筷子及其装具 玉林馆藏晚清筷子相关文物赏鉴

玉林晚报 2019-11-03 07:56 大字

筷子是我国传统的进食工具,它的起源极早,至少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就已经在大量地使用筷子了。上世纪90年代,在江苏龙虬庄遗址就曾发现距今6600-5500年的骨箸,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筷子。

“筷子”一词是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名称,而实际上,其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较晚。筷子在我国先秦时期被叫做“梜”,秦汉时期又被称为“箸”,到了隋唐时期被叫做“筋”。明代,“筷”字出现,陆容在其《菽园杂记》中言:“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指出民间因“箸”与“住”谐音,为避讳而改称为“快”。同样,明代李豫的《推篷寤语》亦载此说,“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此后,“快子”又因多为竹制,故又改作“筷子”,并逐渐流行,至民国时期方成主流。

筷子本身不仅历史悠久,材质多样,种类丰富,意涵深厚,同时由其衍生出来的其他产品如筷筒、筷枕、筷盒、筷袋等亦十分精彩,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古代民众日常生活十分重要的实物材料。今天,在玉林的文博机构中就收藏着一些筷子以及与其相关的其他文物,下面详细介绍的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两件文物。

清象牙筷

清象牙筷,长25.5厘米,底径0.6厘米,博白县博物馆藏。筷象牙质,一副两件,色泽淡黄,圆长条形,下部较细,上部略粗,顶部雕饰圆球形体。

象牙筷即以象牙为原料制成的筷子,其质地细腻,乳白光亮,高贵淡雅,深受大众喜爱,但又因其原料难得,价格昂贵,故而在古代多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人士所有。

在我国,关于象牙筷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韩非子·喻老》中,其有“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记载,此处之“象箸”即象牙筷。之后,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宋微子世家》又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述,“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韩非子·喻老》《史记》言商纣王时期就已经使用象牙筷了,而在使用象牙筷这件事情上,箕子指出这将是商纣王荒淫无道之始,并由此在后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象箸玉杯”。

此副象牙筷除本体外,还配有两个附件,一件为髹漆木筒,木筒外壁髹黑漆,并嵌饰如意、梅花形铜质构件,筒口处有一铜环,穿布绳;另一件为刺绣布袋,布袋刺锈如意纹、花鸟草虫,并墨笔手书诗文一首,内容为“浓抹从来贵淡妆,任君佩带便轻扬。如何仿佛能消暑,疑有清风腹内藏”。

刺绣布袋上的文字,“浓抹从来贵淡妆”说的是布袋淡雅的纹饰,而“任君佩带便轻扬”则是说它轻便易携的属性,至于“如何仿佛能消暑,疑有清风腹内藏”,则是其功能作用的说明,指其内藏清风。

诗句通俗易懂,句句有物,细细读来,更像是在解一个谜题。腹内所藏之物,可生“清风”可“消暑”,诗句虽未明言,但谜底却已呼之欲出——扇子,而布袋即扇袋,又称为扇套、扇囊。

扇袋是古代用来承装折扇的袋子,多用锦绣制成,具有保护折扇和方便携带的作用,是明清男子常见的一种重要佩饰,常与荷包、香囊、眼镜盒等一起悬挂腰间。

此象牙筷的两个附件,一个髹漆木筒是象牙筷的原装装具,而刺绣布袋则是由扇袋改装而来,其最先为折扇装具,不知何时变为了象牙筷的装具。

一双象牙筷,两套装具,从其精美繁复的保护性装具中,可见象牙筷的价值不菲,也足见主人对其的珍视。

清宣统三年青花人物筷筒

清宣统三年青花人物筷筒,口径14厘米,底径12.5厘米,高13.5厘米,容县博物馆藏。筷筒扇形,敞口,深腹,平底。器身一面绘饰青花地方形开光,内绘山石、人物、树木,另一面饰青花楷书款“宣统三年制”,文字上方有圆形穿孔两个,釉面微微范青。

筷筒是一种装筷容器,又名箸笼、筷笼。目前最早的筷筒实物首见于汉代,上个世纪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湖北荆州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太湖港萧家草场26号汉墓等遗址中发现了属于这一时期的竹木筷筒,它们多与竹筷一起出土,部分器身上还绘制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和墨笔文字。

筷筒的制作和使用历史悠久,至今仍被大众所广泛使用。在民间,承装普通筷子的筷筒多挂于灶间墙壁或柱上,而用贵重材质制作的筷子则被小心地收藏在特制的装具之中。

历史上,筷筒的材质十分多样,有陶瓷、竹木、砖瓦、金属等多种,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不同收入阶层在筷筒材质的购买使用方面也呈现出十分巨大的差别。明清时期,瓷质筷筒多为富贵人家使用,而竹木、砖瓦、陶等材质的则多见于普通民众家中。

以上我们介绍的这件瓷质筷筒,器型规整,釉面莹润,年款清晰,纹饰精当,是一件十分难得的晚清瓷质筷筒精品,明显不是出自寻常百姓之家。

新闻推荐

动员、响应、集思、动手,一个月时间,不足50户农户的村屯变了模样,臭气冲天的养猪场变成广场,杂草村道变成鲜花路…… 博白亚山杨屋屯:村民自己动手 建设诗意家园

工匠们正在改造“乡愁墙”。村民在清理村中杂物。别具风格的三柱村标墙别具风格的村标墙、整洁的村道、盛开的鲜花,村民在...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