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编织工艺美术大师莫承振,靠精湛手艺让博白芒编工艺品扬名海内外 绝活世代坚守 大业兴于毫芒
编织工艺厂样品展示区。 莫承振和儿子莫志军在检查样品。
南国早报记者吕海锋文/图
芒编,是利用芒草等野生植物纯手工编织生活用具或工艺品,博白的芒编工艺品尤为出名。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到创办乡镇企业,芒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博白的支柱产业之一。
莫承振是博白远近闻名的芒竹编织能手。2007年,他凭借高超的手艺,获得“广西编织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莫承振说,莫家人会将芒编事业一代代坚守传承下去。
1
耳濡目染从小掌握芒编技巧
走进博白县民族编织工艺厂的芒编样品展示区,3万多件展品令人目不暇接。这里是编织品的艺术王国,也是莫承振等人传承先辈手艺,对外展示博白芒编技艺的窗口。
史料记载,博白县的编织传统由来已久,在明清年间就有编织草席、竹篮、竹笼、笠帽的习惯。
莫承振,1958年出生于博白县博白镇城东村莫屋东组。在这里,编织几乎是人人都掌握的一门手艺。
在莫承振的记忆里,小时候,父母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到了晚上,村民们聚集在一起,点起煤油灯,编织竹笼、笠帽等生活用品,孩子们在旁边打闹嬉戏。耳濡目染下,莫承振也掌握了芒编技巧。
上世纪60年代末,城东村莫屋东组成立了一家编织工艺厂,让村民利用闲暇时间赚点钱。“1968年,我正好10岁,开始从简单的竹笪(音:dá)编起,编好一张能得3~5分钱。”莫承振回忆道。
2
编织高手18岁就当上厂长
1972年,对于博白县编织产业来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那天秋天,博白县外贸局负责出口工作的工作人员,拿了几只竹手笼到广州外贸商品交易会上展销。精美的竹手笼一亮相,立刻获得客商们青睐,其中一名香港客户一下子就订了200多只。
小小的竹手笼,开启了博白县编织产业迅猛发展的大门。上世纪70年代,博白以村公所为单位,掀起了一股“编织旋风”。到1979年,博白县有13个乡镇办起编织工艺厂90个,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博白县“编织工艺之乡”初现雏型。
1974年,莫承振高中毕业后,到城东村公所手笼编织厂,从事竹编制作工艺技术。“我父亲向我传授了一些独特的编织技艺。”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承振迅速成为一名芒竹编织高手,能把一片竹片削成15层篾片,厚度仅有0.1毫米。
1976年底,莫承振刚满18岁,就被村民推上厂长的位置。“由于之前管理不善,我接手时,厂里的情况并不好,账面上只有100元的生产资金。”看着眼前的情景,莫承振心里在打鼓,不知道是否能担起这份重任。
上任之初,莫承振致力于市场开发,在继续生产传统竹编工艺品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芒、藤、木等编织工艺品。结果,新研发的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一时供不应求,其他工艺厂见此情况后争相效仿。
3
艰苦创业产品名扬海内外
1979年,莫承振带着样品,参加广州进出口产品交易会。在交易会上,莫承振看到一个竹编的手提箱居然可卖出八九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个好价钱,而一根竹子就能做几个手提箱。”
从广交会回来后,莫承振意识到,随着中国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外商对编织工艺品会有大量需求。大力发展出口工艺品,或许就是芒编产业发展的机遇。
1980年,莫承振拿出积攒的300元钱,独立承包城东村莫屋东组编织工艺厂。从销售渠道到生产质量把关,莫承振都亲力亲为。
起初,莫承振一个人带着样品,跑到广州、深圳、南宁、玉林等地,签订了一批编织工艺品供货合同。合同签下来了,工厂生产需要的启动资金却没有。怎么办?莫承振向银行贷款,工作人员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你能行吗?”没能拿到银行贷款,莫承振只得挨个向亲朋好友借了20万元。
那时,莫承振晚上在厂里自制模具,白天把模具、原材料、配件发到各家各户。“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我每天骑着自行车跑数十公里,回到家倒头便睡,根本没时间照顾家里。订单多的时候,还经常要通宵赶工。”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莫承振生产的编织工艺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
1993年,城东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676万元,其中,企业总产值10474万元,被群众称为“亿元村”,并荣获“广西十强村”称号。
4
坚守传承让编织工艺放光彩
2008年,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国外客商订单大幅减少,博白县一些编织企业纷纷停产。当地不少世代以编织手工艺为生的家族都转行了。
“生意再难做,这门手艺也不能丢。”莫承振膝下有三名子女,他希望芒编手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目前,他让大儿子莫志军负责编织厂设计、生产等具体业务。作为一名80后,莫志军对芒编产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几年,他一直在思考,博白芒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往工艺品和艺术品方向发展。“我们需要从产品价值和种类上打开突破口。”莫志军说。
为适应市场变化,如今,博白县的编织企业纷纷转型,生产原材料由过去的竹、芒,变得更为多样化,加入了藤和塑料等;由生产普通生活用具,转为制作高档、时尚、新颖的工艺品。
不过,目前博白县芒编产品大多仍是手工生产,生产模式是把单子发给工人,让工人在家里制作,存在返工率高、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在莫志军的规划中,编织厂要按照正规生产流程进行操作,把工人招进厂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管理,力求芒编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让民族编织工艺绽放更夺目的光彩。
新闻推荐
博白客家书香小镇效果图。博白是“中国杂技之乡”。正威广西玉林新材料产业城项目开工仪式。越来越多散布在乡下的“扶贫...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