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治愚 脱贫攻坚 教育当好“排头兵”
一年前,我以“扶贫工作队员”的身份来到了一个距离玉林城区100多公里的小山村 博白县双旺镇邦杰村。当我把“穷”字无限放大走进村里,才发现,农村的青山绿水下竟是脏乱泥泞的村道、低矮潮湿的房屋、留着鼻涕站在路边的小孩……接下来的走访更让人心酸:
曾是矿工的卢家友小学没毕业,一起爆炸事故砸断了他的双腿,眼睛几近失明,整整卧床两年,拄拐三载,几乎丧失了劳动力,沉重的家庭负担,使三个孩子相继辍学,外出打工谋生。
15岁的李超,父亲已年近50,患有痛风,疼痛时就吃点止痛药,有时实在没钱,就忍着。母亲一边在瓦砖厂打工,一边照顾生病的婆婆。为了生计,李超和3个弟妹相继辍学,跟着父亲到广东打工。
父辈走过的路,儿女们又在重复,早早辍学打工。结婚后,回到山里生孩子,然后再度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勉强看管孩子。
一个个贫困的家庭、一个个无助的孩子,实在让人揪心。研究表明,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只有“扶志”和“治愚”才能阻断因教育缺失而导致的贫困代际传递。
可是,我一介书生能做什么呢?我明确了个人定位: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扶志治愚!扶起贫困学子的志气,就是扶起贫困家庭的希望!我们开始了数不清的走访、谈心、动员,到“卢家友”们的家中去,赴广东李超的打工点劝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不再将我们拒之门外,也意识到了改变子孙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教育!终于,辍学的孩子全部重返校园。李超在日记里写道:“课堂,是最温暖的地方,再次回到熟悉的校园,看到和蔼可亲的老师和同学,感觉真好!我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来广东找我们的老师。”
在我们跋山涉水、逐家逐户努力劝返的时候,玉林市教育局聚焦“控辍保学”,强力推进教育扶贫,为邦杰村投入了400多万元兴建学校,并带领我们筹建了“青春驿站”,设置了“电教室”“乡村私塾”“亲情视频区”,积极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付出终见回报,渐渐地,我办公室里的孩子多了,他们每天放学后都在这里看书、写作业、做游戏。看着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正在一点点变好,一天天变美!我为自己能成为这千秋伟业中的一员,感到无比的自豪!
新闻推荐
博白县易地扶贫搬迁城东新区安置点高楼拔地而起,成为了众多贫困户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本报记者林钰雄摄)新闻核心在脱贫攻...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