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发家致富的秤

玉林日报 2019-07-26 06:54 大字

▲陪伴王小军、李贤梅夫妇创业几十年的秤。

▲平时,王小军会在儿孙晚辈前拉起他拿手的小提琴,享受着他的天伦之乐。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只是一杆不起眼的老旧秤。现在随着各类电子秤的出现,它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

但对于博白县博白镇新仲村的王小军夫妇来说,这是一杆有着太多情感在里面的秤,从改变生活到发家致富的载体,一个相伴老王家几十年的老物件。也因此,几经搬家的王小军夫妇还是把这杆秤放置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也尽管退休多年,但每过一段时间,夫妇俩还是会把这“老伙计”拿出来擦拭摆弄一番……

文艺范的农民青年

“我与王力先生可是同一老厅底的亲戚。”7月22日,记者在博白县博白镇新仲村,距离王力故居旁不到200米的一座竹子古树满园的老宅里,见到了王小军和李贤梅夫妇。王小军今年67岁,李贤梅65岁,夫妇俩乐观开朗,很健谈而且思维敏捷。

“这个农家小院就是当年王力先生的出生地,我小时候还常听上辈人说起王力小时候的故事。”王小军说他们家1998年前还居住在小院里的一幢二层小楼里,一楼二楼当头第一间就是当年他们居住的地方。

20世纪70年代时,王小军喜欢乒乓球、篮球等运动,同时也喜欢乐器,是城镇街道文艺队小有名气的乐手,能拉二胡吹笛子这样的民间乐器,也能拉小提琴这样的西洋乐器。“六七十年代是我们国家文化开展得最热闹的时候,文艺活动很盛行,文艺队也很多……”听着王小军讲故事,记者看到他布满岁月风霜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在采访中得知,王小军的音乐全是自学而来,这让记者及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与钦佩。

一杆秤一辆三轮车开启创业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王小军夫妇俩一边种田,一边搞起了小型养猪。

“靠着我们两公婆起早贪黑地劳作,总算能让全家人吃饱饭了。”李贤梅说,那是一个看天吃饭的年代。好景不长,有一年他们养的猪全部得瘟疫死了,他们欠下了一屁股债。思索再三,王小军与李贤梅决定学着做生意,于是,王小军向弟弟借了2000元做本钱,靠一杆秤一辆脚踏三轮车开创了他们的水果经营事业。

“那时候,每天大清早,就骑着三轮车到亚山镇、沙田镇、新桥镇赶圩卖水果。”李贤梅说她经常和几个姐妹一起,各骑一辆车,天刚亮就出发,晚上才回来。出门前大家习惯背上一大盅粥,饿了渴了就喝。“那时年轻,心里老是幻想着,世界上的路是一路下坡就好啦,那样就不用费力踩车了。”李贤梅爽朗地笑着,“但是,现实中没有光是下坡呀?下完坡还是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上坡啊,哈哈……”李阿姨说骑三轮车卖水果虽然辛苦,但姐妹们总是有说有笑的倒也很开心。

那时候在乡村卖水果,每次都是几个几个的小生意,但是李贤梅用她的热情和足斤足两的诚信经营,日子渐渐好过起来。几年后他们已是小有积蓄,“那可是我用这杆秤一点点‘称’来的。”李贤梅说起往事乐呵呵地笑了,言语之间对这杆伴随她创业的秤充满了感情。

依靠勤劳与分工合作致富

20世纪90年代初,王小军与李贤梅在东城租屋做起了水果批发。先从周边做起,广东廉江橙子、山口镇种的西瓜……每次都是王小军天没亮就出发,收到水果后押车,直到深夜才回到。“这还不是最辛苦的。”王小军说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跑到陕西、山西、甘肃等西北各省去收苹果,在陕西住窑洞,山西住坑,甘肃缺水很严重。“我亲身经历,一盆脸盆大的水一家几口人洗漱擦身,最后才是牲口喝。我们南方人,一般隔几天就跑到县城里去洗澡。除了缺水,食品也很缺,最好的一餐就是醋熘土豆丝配馒头,外加小米粥。”如果吃的用的能将就一下的话,西北的寒冷那绝对是最深刻的记忆。

那个年代有辆摩托车都很拉风了,每次出差到西北,中介人都用摩托车拉他去看货。“天很冷风又大,每次都被冻得直哆嗦鼻涕直流。”王小军说,西北存放东西都用地窖,地窖能存几万公斤的货,看好后,立刻请车发回博白。“我们男人都在外面跑,常常一出发就是一两个月,老婆就在家里接货批发。”夫妻俩分工合作,配合得天衣无缝。

而性格果断办事利索的李贤梅,每批货都能批出一个好价钱。另外,敏锐的她总能在适当地时候,判断出销售的动向。“我跟着风向走,先在东城批发,后又租了南城的铺面、再做到石和塘水果批发市场……”难怪回忆这份事业,王小军都直言,多亏了老伴的精明果断。

退休后老有所乐热心公益

1998年,王小军一家搬进新仲村临街自己新建起来的五层楼房。这时,他的儿子做起了酒店生意、两个女儿做了老师,成家立业,儿孙满堂。

夫妇俩的水果批发生意一直做到2013年,在儿女的要求下,两人决定双双退休。现在的李贤梅在家带孙子外孙,喜欢去旅游。这些年,她飞北京上海,到过桂林广州。“在广州长隆,不就200多元一张的门票嘛,年轻时没时间玩,我和几位姐妹扯住青春的衫尾,个个玩了一把刺激的过山车!”

回看王小军,年轻时穿州过省去进货的日子让他觉得:“全世界的景色都一样,不用玩了!”于是,退休后的他,重新拉起了小提琴、吹起了笛子、奏起了二胡。20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忙耕种,90年代做水果生意没时间,现在正是他最自由的时候。此外,王小军平时还在家里的一亩多水塘里养鱼苗,种种菜。“一年下来,也能赚个十万八万,呵呵,做惯了,找点事做。”

2017年,得知帮扶困境儿童的公益机构 蒲公英之家在博白寻找场地开分点时,他毅然拿出自家两亩多宽的老宅院子无偿提供给蒲公英之家用。“我们这一代赶上好时代了,年轻时国家大兴文艺我们赶上了,陶冶了情操;壮年时国家改革开放,我们又赶上了,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晚年遇上了祖国强盛,我们享受到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现在也能为社会奉献一点很开心!”

采访结束时,老有所乐热心公益的王小军告诉记者,做酒店老总的儿子正在计划建一幢别墅,说父母辛苦了一辈子了,要建一个新家让父母安度晚年,估计明年春天可以落成了。

新闻推荐

博白积极筹(扩)建新学校 解决大班额问题

本报博白讯日前,博白县撤并博白镇初级中学、博白镇第一初级中学,将两所撤并的初级中学招生计划纳入博白镇第六初级中学。从...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