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14年的摄影老记廖源 每张相片背后 都有一个故事

玉林晚报 2018-11-08 07:36 大字

记者的工作并不轻松。

廖源

“谁去拍图?”“廖大师!”每每得到这样的答案,编辑心里就有底了,因为“廖大师”就是质量的保证。

廖源,从业14年的摄影老记,同行都称之为“廖大师”。54岁的他让人看不出年龄,特别是当他背着摄影器材、手持相机时,体形削瘦的他完全是自带气场、走路带风。在记者节来临之际,听听廖源讲述一张张“感动自己,打动别人”的新闻图片背后的故事。

凌晨两点钟上山,用8小时拍一张图片

“这是2009年,在博白云飞嶂拍的。”廖源说话简短、直白。相片里,身穿透明雨衣、头戴鸭舌帽的他和其他媒体的摄影记者一起,站在云雾缭绕的山顶,手持相机,全神贯注地拍摄山顶的云海。

当时玉林媒体正在做一组关于博白的宣传报道,为了拍到云飞嶂的云海照,拍摄前一天下午一行人就到了半山腰,住在了农户家里。凌晨两点钟,廖源和其他摄影记者就起床出发,打着手电筒、背着20多斤重的摄影器材,在村民的带领下艰难上山。“一片大雾,前后都看不见路,跌跌撞撞地往上爬。”两个半小时后,一行人终于到达山顶。

凌晨四五点钟,山顶仍是雾茫茫的,“山顶风很大,帐篷很难搭起来,我们或坐或躺,在山顶等雾散去。我和玉林日报的摄影记者坐在一土堆上休息,发现自己竟然躺在了坟头上。”说到这里,廖源笑了。遗憾的是,那次一直等到上午10点钟,因天气原因,他还是没拍到令自己满意的图片。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早习以为常

在很多人眼里,摄影记者可能就是在重大会议、庆典上,穿着摄影马甲、拿着“长枪短炮”冲在最前面的人,专业、体面。殊不知,摄影记者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

去年3月,本报与市旅发委联手策划推出“一路向海——探访玉林海丝路”大型系列报道,廖源就是采访组的摄影记者。

藤县(角咀码头)至合浦(出海口),这是古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玉林段)的起点和终点,两地相距不足400公里,驱车只需5个小时。但“玉林海丝路”采访组却耗时一年半,以行走的方式,从绣江在藤县西江航道的交汇处开始,顺着绣江、北流河由北往南一路向海,足迹里程逾20万公里,查史料、访专家、寻文物、探遗迹,把众多掩埋在历史尘埃下的南流江流域海上贸易片段,一点点地挖掘出来。廖源则用镜头记录和见证其沧桑的前世今生,读者透过一张张相片,感受到了“海丝路”上厚重的历史文化、秀丽的自然风光。

回忆起那一年半走过的路、涉过的水、爬过的山,廖源还是寥寥数词,但透过他当时拍下的一张相片,不难想象这一路的艰辛。“陆桥”,是组成“南海古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环,位于玉林城区与北流之间,而“古运河”是其被提及最多的,而古运河遗址与穿镜山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观察和判断古运河的整体走向,采访组决定探访穿镜山。他们顺着一条长满齐人高杂草的幽径艰难地穿行上山,而在这张采访组上山的相片中,两边都是峭壁,根本无路可走,采访组只能徒手攀岩,利用石壁上凹凸不平的棱角攀登。“根本没有路,都是峭壁,我们借助一根竹竿,用手攀援,还得靠先爬上去的同事在上面拉一把才上得去。”廖源笑着说,爬过陡壁后大家都开始腿软。那次,平时不常抽烟的随行司机还要了一根烟,颤抖地打了几次火才把烟点上。“稍有不慎,便会摔下去。”

但廖源和采访组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报道不仅丰富了读者对玉林历史的认识,更有力地促进了玉林的申遗工作。“我们一路走来很辛苦,但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在博白礼村,有村民听说是采访‘海丝路’,便热情地将我们拉到家里,还拿出了饽、煮了红薯招待我们,很温暖。”

为了拍到相片,这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事,对廖源来说早习以为常。2016年初,玉林园博园初现雏形。为了拍到园博园建设的全景图,廖源找到了园内的最高点——建设中的五彩飞阁。“塔顶没有台阶上去,我沿着脚手架爬到塔顶。”廖源笑了笑接着说道,自己本不恐高,可站在倾斜的、四周都没护栏的塔面,心里难免有点恐惧。

“感动自己,打动别人”

整个采访,廖源的讲述言简意赅,一旁的同事急了:你还记得吗?2008年,北流突下暴雨,有个村子被淹了,我们早上八九点钟从玉林赶去北流,在村里饿着肚子采访,想去小卖部买瓶水,结果小卖部都被淹了;要上冲锋艇时,你还在芭蕉地里拍照。

闻言,廖源呵呵一笑,“赶风追雨”于他已是常态。那年,台风来袭,大风临近他还在村里拍照,当时拍下了一张村民抢收冬瓜的照片,被新华社每日电讯选作头版图片。

摄影,原是廖源的爱好,误打误撞成了摄影记者。当爱好成为职业后,廖源感叹:“没想象中那么轻松。玩摄影是有乐趣的,它让我乐在其中、享受过程,但做摄影记者不一样,比如拍晚会,爱好者可以慢慢欣赏,但作为记者,我只能看开头的一两个节目,拍好相片后就要马上赶回报社赶稿。”

然而,和玩摄影更加不一样的是,廖源对新闻图片有自己的定义和追求:感动自己,打动别人。

2004年冬,福绵区樟木镇忠荔村有三兄妹因为一次意外成了孤儿。他们的妈妈患羊癫疯早已离家出走下落不明。那年冬天的一天夜里,村里停电,三兄妹家点蜡烛照明,不慎引发火灾,大火烧塌了他们所住的泥砖房,三兄妹被村里人从火场救出,父亲却没有逃出来,永远离开了他们。火灾发生后,廖源和文字记者前去采访,抓拍下了一张相片:幸存的小儿子站在被大火烧成废墟的家前,无助、茫然地看着前方。一张黑白照,感染力直抵人心。该报道刊发后,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很多市民纷纷向这三个孩子伸出了援手。

“14年的记者生涯,好长,也好短。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这些厚重而质感的瞬间,拍摄过程中的细节与感动,串联起曾经的足迹,在我心里将历久弥香。”记者节来临之际,廖源写下了这段话。

新闻推荐

交警运管联手指导驾校开展“五个一”活动,要求 文明安全行车 从准司机开始

查阅资料本报讯(记者李楷诚通讯员庞宇勋陈金茂)为进一步强化机动车驾驶人培训机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增强驾校学员交...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