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玉林海丝路”上的繁荣

玉林晚报 2018-05-04 15:31 大字

规模罕见的马村垌靛染缸群遗址藏在村民家里的踩布石,印证了这里染布业的辉煌。遗址就深藏在这个山脚下过了铜鼓湾,南流江流入博白县境内,江面越来越开阔,江水浩浩荡荡,颇有几分大江的气势。南流江从一座陡峭险峻的石山脚下流过,仰望石山,但见双峰屹立,状如双角,云雾缭绕,此山即为双角峰,古白州八景之一——“双角横岚”。过了双角峰,沿江两岸村落密集,人气渐旺,迎面是一座跨江老桥,当地人称之为南流江生鸡窑大桥,至此,已是博白县城。

南流江博白县城江段,东岸是繁华喧嚣的博白县城,仅一江之隔,西岸却依然一派田园风光,村落星罗棋布。这里有一个村子叫马村垌,是博白县博白镇的一个村子。村子看似很不起眼,却是一个难得的休闲好去处,村内至今保留着一大片有200多年历史的靛染缸群,其数量之多实为罕见,而村后山是当地有名的六瀑谷和飞凤岭生态园,采访组这一站要探访的正是马村垌靛染缸群遗址。

200多年前的大型露天靛染缸,至今尚存40多口

博白自古是南交重镇。穿城而过的母亲河南流江奔腾不息,既哺育出别具特色的博白客家文明,又是重要的水上运输大动脉,催生、繁荣了沿江两岸经济,逐渐形成一条内河流域经济带。自古以来,南流江流域一直是当地手工业发展最有活力的区域。

马村垌前临南流江,后靠植物资源丰茂的大山,地理位置和居住环境得天独厚,当地先民在明清以前就开始利用南流江水上运输的便利以及周边植物资源丰足的优势发展民间手工业,其中纺织染布手工业曾一度鼎盛非常,名扬海内外。马村垌靛染缸群遗址就是见证昔日沿江两岸手工业繁荣的一个历史遗存,是博白先民勤劳、智慧的一个侧影。

马村垌靛染缸群遗址并不难找,沿着江滨大道行至博白镇新村处,便有一条通往马村垌的便民跨江桥。一位对博白历史作过研究的当地老人告诉采访组,据说此处历史上曾有一座通津桥,该桥东北侧有一座通津亭,是过往客商上岸歇脚之处,曾有唐诗描述这一江段水上运输繁忙的场景:“危亭北踞水南流,槛外频来海上舟。”

过了便民桥后是一个岔路口,其中一条岔路去马塘村,另一条去马村垌。直行约1里长的村道,即抵马村垌。

马村垌靛染缸群遗址坐落在马村垌村后山坡,前往六瀑谷和飞凤岭的上山道路左侧。来到这片荒草丛生的后山坡,采访组顿时为眼前这一大片露天靛染缸惊叹。这片大型露天靛染缸至今尚存40多口,其中比较集中的一片大部分保存完好,且大小如一,分布整齐,非常壮观。

这些染缸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站在其边缘,却仍能感受到一种风雨不侵的坚固。眼前这些染缸,“肚子”大两头小,据说基本是由石灰、粘土、黄沙、黄糖、鸡蛋清和糯米搅匀后做成的,非常坚硬,内壁上遗留下的蓝色染料隐约可见。染缸上方的一侧还设有一个小缸,与染缸连成一体,显然是调配染料的设施。染缸的设置非常科学,从排水到放料都很讲究。

我们用竹竿探测染缸,发现缸口直径228厘米,深130厘米,腹部直径260厘米。因为缸体巨大,人在染缸里说话,还可听到回音。用手指轻轻叩击缸体,即可听到“咚咚”的回响,甚是神奇。

此外,附近荒坡上还有不少残破的染缸散落分布,有的缸体已破烂,有的缸里已被沙土填满并长出了杂树,有的被村里的老百姓挪作他用。

“大概200多年前马村垌就开办染坊,当时染出的靛蓝布匹远销东南亚和全国各地。”这里的村民自豪地说,历史上马村垌原有靛染缸300多口,是当时全县最大的染布作坊,他们的先辈凭借传统染布手艺谋生。

“过去因为有大型染布作坊,马村垌一带十分兴旺,还带动周围村庄的农民种植蓼蓝。农民挑着蓼蓝卖给染坊,村里自发形成一个小市场,连粉摊和粥店都有。”村里的老人告诉采访组:“据说一个大户人家因开染坊发了大财,专门建起一间大宅子来存放银元,并在村头修筑了两座碉楼拱卫村子。”在村民的帮助下,采访组在村里找到了那两座碉楼残留的灰沙墙垣。

染缸群遗址不远处是一条小河,小河从村里流过,注入南流江。老人还说:“过去,马村垌后山山高林密,水源充足,山后两里之外有一道数十米高的瀑布,也就是有名的六瀑谷,山泉水从山谷流出,形成一条长流不断的小河,而村里的靛染作坊就建在这条小河的两岸,也许是为了方便清洗染出的土布。”

发现踩布石,阅尽200年沧桑

这里的村民告诉采访组,过去马村垌染坊规模很大,是村民祖辈谋生的产业;而如今,除了这片染缸群,当年的印染工具或散落在这一带村民家中,或去向不明了。

探访过程中,采访组打听到马村垌前进队有村民家里还保留着一方踩布石。村里80多岁的老陈叔自告奋勇,协助采访组找到了这户人家,可惜这户人家的主人当时不在家,热情的老陈叔便想办法找来钥匙打开了房门,只见大厅内的茶几旁摆放着一个形状奇特的青石墩。老陈叔介绍,这就是踩布石,是当年染坊用作碾布的石磙,也叫“踹布石”,因为形如元宝,人们又称其为“元宝石”。眼前这方踩布石用青石雕凿而成,高约70厘米,长约90厘米,试着搬动一下,约有100多公斤重。过去,手工纺织的土布印染之后易缩水且会起皱褶,而踩布石的作用则等同于如今人们所用的电熨斗。

据有关资料记载,一般规模较大的染坊内才备有踩布石,较小的染坊一般不备此物,这也证明了马村垌人的先辈们印染生意做得很大。

老陈说,清末民国时期,马村垌的土布外销量非常大,他小时候还看到村里有人开染坊染布,当时玉林城区、兴业、福绵一带的土布都运到这里印染,然后通过南流江水运远销广州、香港及南洋等地,后来因土棉布没有了市场,染坊也就废弃,土法染布这个传统行当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采访组查阅相关文史资料了解到,博白县在清朝就大规模种植蓼蓝类植物,并开始对外输出蓝靛,民国初期达到巅峰时期。

村民期盼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

如今,人们的生活用品种类繁多,已不再需要蓝靛和蓝靛布,这种特有的民间工艺也已成为历史。然而,马村垌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对靛染技艺仍然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有义务去保护好,同时也希望更多人能关注这个染缸群遗址。”这里的村民对采访组说,马村垌靛染技艺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较高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可惜因为年代久远,如今散失,希望有关部门能对马村垌靛染文化进行保护与利用。

据了解,为了保护马村垌靛染缸群遗址,当地村民和一些志愿者经常利用空余时间清理染缸里的垃圾、杂草和积水,还挂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警示牌。

针对马村垌靛染缸群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博白县博物馆凌馆长表示,马村垌靛染缸群遗址是博白古近代手工业的历史遗存,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加以保护与利用,可达到追思先人艰苦拼搏历史、激励后人干事创业信心的效果。此前,博白县博物馆已对马村垌靛染缸群遗址作了调查,并收集了相关资料,但产权问题比较复杂,目前保护与利用难度较大。

据了解,博白南流江沿岸除了马村垌靛染缸群遗址之外,在顿谷陈公堂附近的糯禾埇、亚山绿峨嶂的蓝靛肚等地,至今也还遗留着制造蓝靛用的大型染缸遗址。

市申遗办专家黄继军老师认为,玉林明清时期蓝靛产业的大发展,为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马村垌靛染缸群遗址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在当前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保护与利用好这片染缸遗址,对当地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推动经济大繁荣大发展都极具意义。

马村垌,这个曾经以蓝靛染布为主业的村庄,至今沉淀下来的不仅是一段靛染产业发展的兴衰史,更有当地先人祖祖辈辈在筚路蓝缕、一路向海的过程中融入世界的渴望与悲欢。

新闻推荐

“堵隐患” 博白拉网式排查476处地灾隐患点

本报博白讯博白县地处云贵高原至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属地质灾害高发县之一。今年该县绷紧地质灾害防治这根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测群防”的防御工作方针,未雨绸缪,做到...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