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新闻现场,一路温暖陪伴 陈瑜工作室:读者身边的“老朋友”
2004年,“陈瑜工作室”新闻栏目创立。2017年,工作室的几名“热线人”依然砥砺前行;未来,也将如此。因为13年来,“倾听百姓声音”已从栏目的口号潜移默化成为“热线人”肩上的责任。13年的深耕和付出,市民遇到难事、烦心事会想到向“陈瑜工作室”热线投诉,碰到新闻、新鲜事也会第一时间报料,只不过,报料方式已不仅限于电话、短信,还有微信、微博等渠道。
首吃螃蟹:玉林新闻界中,首个以媒体人命名的栏目
“新闻应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脱离群众的新闻没有生命。报道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从小事琐事中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迁,记录真实的点滴,应该成为记者的主动追求。”这是陈瑜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创立“陈瑜工作室”的初衷。
2004年,玉林晚报酝酿大刀阔斧的改版,如何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借鉴大报做法,开设新闻热线,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与沟通的“陈瑜工作室”应运而生。
在玉林新闻界,“陈瑜工作室”是首个以媒体人命名的栏目,这种形式是不是哗众取宠?热线新闻能真正反映群众心声吗?工作室以踏实工作回应质疑,为了不遗漏新闻线索,陈瑜把24小时开通的热线手机带在身边,即便是上下班路上,甚至午休、深夜,只要有读者的热线打入,陈瑜都会耐心接听,或电话里释疑,或留下报料者联系方式,另派记者找当事人详细了解。
获2004年广西新闻奖的《婴儿不满40天不能上车?》就是在众多热线电话中被发现的。午休时间,一名外地来玉林的读者打入的热线。陈瑜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料”,热线记者迅速跟进,采访了相关人员及单位,取得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社会反响强烈的报道。
亲历现场:只有站得更近,才能接近真实
热线新闻是“陈瑜工作室”的立命之本。“追着新闻跑”成了“热线人”的工作状态,在众声喧哗的自媒体时代,我们只有站得更近,才能完成一篇篇真实详尽的报道。
李楷诚是“陈瑜工作室”资深记者,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从业20年的他依然对突发新闻保持着“随叫随到”的激情。不管何时何地,不管天灾人祸,事件发生后,他总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现场。
2014年4月,玉林城区、北流、容县、博白汽车被盗案频发,各地警方随即介入调查。经长时间排查,犯罪嫌疑人浮出水面。12月,警方准备收网抓捕。
第一次行动,李楷诚跟着警方赶往博白文地,秘密走访、摸排数小时仍一无所获。“到了晚上,突然降温,又冷又下雨。”李楷诚回忆当时的情景,一行人撤回玉林时已是凌晨三四点钟。
“第二天获悉嫌疑人出现在玉林城区苗园路。”李楷诚再次跟随警方出发,“我们赶到时,嫌疑人刚开车进修理店想修车。民警把车顶在嫌疑人的车后,拦住其后路。没想到对方猛轰油门倒退,有民警被卷入车底,还有民警拿起器械砸嫌疑人车窗,对方仍是不管不顾地猛踩油门想突围。”情急之下,李楷诚也操起水管,和民警一起砸车窗。
眼看车窗被砸烂,嫌疑人俯身从副驾驶座掏出一瓶辣椒水,喷向抓捕民警。“很难受,眼泪马上出来了。”次日的报纸上,李楷诚向读者呈现了精彩的“警匪对战大片”,采访过程的辛苦,却鲜为人知。
“我们何尝不是一名‘逆行者\’?台风一来,哪里受灾我们扑去哪里,狂风暴雨下去‘追风追雨\’。”李楷诚已不记得,多少次半夜三更,电话一响,他一骨碌爬起床、拿起采访包就赶去现场。
温暖前行:有温度的报道,帮助了许多弱势人群
除了给读者呈现新鲜热辣的现场新闻,有一件事,“陈瑜工作室”13年来始终全力以赴,那就是利用媒体的影响力,想方设法帮助弱势群体。
2004年底,福绵管理区樟木镇3名孤儿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父亲和房子,母亲不知所终,3个孩子与老奶奶相依为命。陈瑜获悉后指导记者深入采访,此事见报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许多人为孤儿捐款,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3名孤儿上学和生活的费用有了着落,2005年8月,他们的新房建好了。
2005年3月,一名贵州籍女民工在玉林一私人石灰厂打工时摔断右脚,而石灰厂老板不愿负责治伤费用,女民工找到了陈瑜。陈瑜初步了解情况后立即派记者去调查,此事持续了几个月,连续发了十几篇报道,最终在晚报的关注下,女民工得到了无偿法律援助,拿到了全部治伤费用和其他补偿。女民工感激涕零:“我和家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陈瑜工作室\’,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最大的帮助。”
除了帮助特殊求助者,“陈瑜工作室”还关注贫困生、留守儿童、贫困大学新生。多年来,工作室与教育部门、热心公益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联手,组织了一系列助学活动,如为乡村孩子募集书籍的“阳光六一”活动,为大学新生发起的“圆梦大学”活动等。
2015年8月,玉林市微进商城联合玉林晚报“陈瑜工作室”启动“圆梦大学”助学活动,给10名贫困大学新生各捐助5000元助学金。为了把这笔助学金交到真正需要的优秀贫困学子手中,“陈瑜工作室”全员出动,刊发相关报道,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生报名,还专门联系了玉林高中、玉林一中,筛选符合资助条件的贫困学生。
受助名单初步敲定后,陈君铭、刘赛、蒋西河等记者分头前往陆川、北流、兴业等地,到受助学生的家里实地采访,最终促成活动成功举办,解决了10名贫困大学新生的燃眉之急。
帮困、助学、寻亲……读者的信任,是“陈瑜工作室”前行的动力;记者的付出,能换来读者一个难题的圆满解决或一个困难家庭的情况改善,我们就满足了。(记者庞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立萍通讯员张征冯辉)“罗县长亲自上门给我儿子送来了入伍通知书,这是县委、县政府给予我家的荣耀。”9月7上午,博白县博白镇城西村的新兵庞国林收到了该县县长送来的新兵入伍通知书。这...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