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帮亲 邻帮邻 北流萝村兴起新型“互助组”,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一支“生力军”

玉林晚报 2022-03-22 10:53 大字

互助春耕

“互助组”村民在一起播种

阳春三月草色新,正是春耕农忙时。眼下,一种新型“互助组”在北流萝村悄然兴起。村民们自发成团互助完成春耕播种,生活上互帮互助,闲暇时一起游山玩水,既能抢抓农时又促进了村民间的友谊,体现了现代农民的淳朴与善良的新风尚。

农忙抱团: 村民自发组成“互助组”,互助春耕春播

日前,在北流市民乐镇萝村的田间地头,三五成群的村民在一起种地干活,有的给果树剪枝,有的在追肥,有的在播种……经过打听,原来他们都不是一家的,而是三户或多户组合在一块干活,这是村民们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春耕春播的新景象。

3月15日,萝村很多农户的花生种植已接近尾声,但李玲家还有两亩地没有种完花生。吃过午饭,李玲和丈夫扛上花生种和锄头,匆匆往村外自家的田地走去。“我家计划种5亩地花生,往年是亲戚朋友帮忙,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只能靠我们两口子。我身体有病,干活不利索,再种不完就过时令了。”李玲边走边说。

在得知李玲家还剩两亩地没种上花生时,村民潘凤华马上联系“互助组”成员陈富源前来帮忙。

在李玲家的农田里,村民陈容正要开始帮忙,“互助组”另两名成员潘凤华、陈奇毅也到了,几人拎起满桶的花生种,干了起来。“有了‘互助组’的帮忙,原来5天才能种完的地,现在两天就能干完了。”李玲黝黑的脸庞挂着笑容。而对于“互助组”成员陈容来说,这已是她帮助的第3家。

萝村村干部邓建表示,近年来,随着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的强壮劳动力少了。为抢季节、增效率,许多农户就自发组成“互助组”进行互助合作,春耕夏收、夏耕秋收都一起劳作。村民这种你帮我,我帮你的方式,解决了农忙时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村民们春耕互助,将加快春耕生产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在第一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春耕生产,为夺取全年产业农民增收打下基础。”

互助耕地: 长草的荒地变“沃土”,勤耕深作促增收

不少村民组成的互助组,除了耕作自家的田地外,还把村里外出务工或在外居住的人家留下的田地捡拾起来耕作。拿陈富源这一组“互助组”为例,他们一组5户人家5个主要劳动力大约耕作了23亩田地,种有15亩水稻、8亩花生。耕种所得除了自家食用外,出售多余的稻谷和花生,可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5年来,这个互助组里的贫困户全部脱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丈夫中风瘫痪已经好几年了,儿媳生下两个孩子后便离家出走,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多亏加入了这个互助组,我家的农田不但不撂荒,我们还因耕作他人不耕的田地增加了收入,一家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生活。”互助组的成员陈容高兴地说道。

“以前家里的5亩地只种稻谷、玉米和番薯,辛辛苦苦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陈富源说,种地没了盼头,许多村民选择“抛弃”农田,外出务工谋生计。2017年,陈富源加入其中一组“互助组”,随后他和其他成员商量租下了村民搁置的荒田,引进丰田一号、黑衣花生等农作物进行试种。“试种的第一年,一亩黑衣花生的收入就达到了5000元,家里的收入翻了一倍。”在“互助组”成员的帮助下,陈富源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盖了新房子,购置新家具,一家正享受着脱贫后的美好新生活。

据了解,光陈富源这一组“互助组”一年可以多耕种20亩荒地,既保留了耕地又富了口袋。“越来越多的村民组成”互助组“租种田地,以前因为外出务工撂荒的地又绿了起来,田里也变得热闹起来了。”萝村解放队队长陆建群高兴地透露,这种互助型耕种方式让成员家庭每年至少增收1万元。

生活互助: 谁家有困难就去帮忙,就像一家人

“那次我突发胃病,直冒冷汗,医生说幸好及时送来,否则就会延误病情。”回忆起几年前的那一幕,“互助组”成员林信全至今记忆犹新。

2018年冬季的一个深夜,林信全突然感觉肚子特别难受,浑身无力,没有亲人在身边的他第一时间就给“互助组”成员陈富源打电话求助,陈富源叫来其他成员及时把他送到医院诊治,等林信全吃了药,病情稳定了,又把他送回家。今年57岁的林信全和55岁的陈富源同为萝村村民,两家离得很近,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从儿时一起结伴爬墙、摘果子、抓鱼到如今的“互助组员,几十年来,两人的兄弟情谊愈发浓厚,有什么事他们首先想到的都是对方。

“我们一起劳动,谁家有困难就去帮忙,林信全大哥身体不好,我就多干点,潘凤华大姐家没有农机,我家有可以帮忙。”陈富源说,“每年春节或者是中国传统节日,互助组的成员都主动去给其他人拜年,大家一起过节。平日里,我们互相串门、走动、经常在一起吃饭、去周边旅游,就像一家人。”

如今,在陈容等人的示范带动下,萝村像这样的互助组逐渐增多,村民根据自家实际情况,3人一组,5人一伙结成“互助组”。每个成员既干自家活,又做人家事,实现了劳动力及农资器械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传技,统一调剂使用农机具。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户过去“单打独斗”忙三夏的难题,推进了生产进度,节约了成本,为农户致富创收拓宽了渠道,还促进了村民间的友谊。这种自由组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新型互助组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支“生力军”。

新闻推荐

听得懂,用得上 “这样的农技培训课接地气”

科技特派员给工人传授小白菜种植技术本报讯(记者陈君铭通讯员刘宇刘英)日前,北流市新圩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科技特派员...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