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劲头,他养牛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的“养牛状元”,如今,他要引领村民扩大养牛规模,同走致富路。 袁业伟:引领村民牛年做大“牛事业”

玉林日报 2021-03-01 07:20 大字

袁业伟正在观察肉牛的生长情况。

日前,记者走进北流市大里镇,在一位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袁业伟的六马村肉牛养殖场,探访当地赫赫有名的“养牛状元”。

袁业伟六马村的肉牛养殖场圈舍打扫得干干净净,看不到以往的蚊蝇乱飞、污秽遍地的场景。圈舍里的肉牛吃的都是经过发酵氨化处理后的饲料:稻草、玉米秸秆及其他青饲料拌上酵母,严严实实的盖上塑料布,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氨化,饲料营养丰富,牲口吃了这种饲料生长速度快、肉质好。记者数了数,此处的肉牛多达50多头,肉牛毛色油亮,有的安闲地卧着,有的摆着耳朵慢慢反刍,有的用舌头帮同伴梳理毛发,见了陌生人一点也不害怕。牛群中,除黄色的本地黄牛外,白色的夏洛莱和黑色的林木赞均是从山东引进的。据介绍,外地品种本地品种各有千秋,外地的生长速度快,本地的抗疫病能力强。

退伍军人变身“养牛状元”

袁业伟出生于1985年12月,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曾在浙江舟山花鸟岛服役。2005年,袁业伟退伍回乡后就南下广东打工,干了一年多后,觉得光靠打工赚不了几个钱不说,更难言前途和发展,便毅然从广东回到生他养他的大里,决定立足家乡,谋定再动。

经过多次走访调查,袁业伟发现大里镇空气清新、物产丰富,尤其是地处深山的六马村气候宜人,到处是草,很适合养牛,而玉林有养牛传统,牛巴等特色名吃更是闻名遐迩,牛文化深厚。袁业伟想道:“我何不在家乡发展养牛产业呢?那肯定大有前途!”

想到就做!袁业伟不愧是当过兵的,办起事来一步一个脚印。为了做到有备无患,袁业伟买来了养牛技术书籍,刻苦钻研饲养、管理技术。2017年,他投资建起了简易的养牛棚,养了5头牛,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每天,袁业伟起早贪黑,在圈舍里跟牛打交道;有时赶上牛来病了,他就在圈舍里呆上大半天,经常是小毛病自己看、大毛病请兽医。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黑夜白昼,为了能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袁业伟把全部精力和汗水都放在了养牛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袁业伟很快掌握了养牛的管理技术和防疫知识,家庭养牛业规模不断扩大,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他养了20多头牛,出栏15头,进账10多万元。尝到了甜头的袁业伟,更加坚定了养牛的决心与信念,每年都会增加投资建舍、购牛,推动养牛事业“滚雪球式”发展。

2020年,袁业伟养了40多头牛,出栏25头,进账20多万元。

引领相邻做大“牛事业”

近年来,袁业伟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出一套养牛的经验和方法,即“三看”“两定”“一搭配”。“三看”,就是平时注意看牛的精神状态,喂养时注意看牛的食欲,注意牛粪便,发现精神不振、不爱吃食等不正常现象要及时治疗;“两定”,就是喂食定时间、定数量;“一搭配”,就是不分冬夏,饲料一律实行精、粗料合理搭配。

扩大自家养牛规模的同时,袁业伟没有忘记乡邻,他把自己总结出的养牛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不管是村里谁家在养牛方面有问题,只要打一声招呼,他有求必应。

在袁业伟带领下,现在六马村不少村民对养牛致富乐此不疲,对今后的小康生活充满了期待和信心。这不,新年伊始,村民便一致把袁业伟推上了村干部的位置,而袁业伟更是信心十足,准备带动村民继续扩大养牛规模,建立一个能够养400多头牛的养殖场,把养牛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

新闻推荐

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与玉林市人民政府签订“十四五”战略合作备忘录 深化务实合作 携手共同发展 黄海昆白松涛王琳出席签约仪式并座谈

2月24日,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与玉林市人民政府在玉林签订“十四五”战略合作备忘录。2月24日,玉林市委书记黄海昆、市长白...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