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 一师 一学生

玉林日报 2020-12-31 08:48 大字

只有一个学生的教室显得有些空荡,但站上三尺讲台的卢文飞教得十分用心。

课间操时间,师生俩在教室外的篮球场上投篮。

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宗旨,这一所乡村“单人校”已持续一个学年。

梁晓彤的语文作业,字迹工整。

卢文飞抽空帮助梁晓彤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用无言行动给予她更多关爱。

在教师办公室里,卢文飞正在认真备课,以保证跟上镇中心小学的统一教学进度。

卢文飞到梁晓彤家中开展家访活动,与其奶奶覃立环交谈。

下课后,卢文飞耐心开导梁晓彤,以缓解她长期离群产生的孤独感。

12月28日,星期一,冬日的暖阳铺满了大地。

7时30分,北流市大里镇冠塘小学教师卢文飞像往常一样,站在校门口迎接全校唯一一名学生 五年级学生梁晓彤。

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所学校,这样的情景已持续一个学年。而在这一所乡村“单人校”的背后,有着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冠塘村地处大容山腹地,山陡路崎,人烟稀少。冠塘村村支书梁仁智告诉记者,近年来,学生陆续转学到条件较好的镇中心小学或城区学校读书,冠塘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至2019年秋季期,全校只剩下正在读四年级的梁晓彤。

卢文飞告诉记者,梁晓彤的母亲离家出走多年,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只有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陪伴她成长。由于家庭贫困加上祖父母身边离不开人,梁晓彤没能像其他小伙伴一样前往10多公里外的大里镇中心小学寄宿就读。“为了不让孩子失学,镇教育部门决定保留这所学校,安排一名教师教一个学生。”

尽管只有一个学生,但卢文飞教得极为用心,语文、数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一门不落。英语,他并不擅长,只是会些简单的词句。

这一天早上的课程,是从复习数学开始的。一手工整规范的板书、算不上标准的普通话,站上三尺讲台的卢文飞非常认真,循循善诱。

课间操时间,卢文飞“拖着”梁晓彤走出教室,师生俩在院子空地上活动起来。“她很内向,不爱说话。特别是前些时间爷爷因病去世后,她的情绪一度非常低落。过去还有一群同学玩闹,现在只剩下她一个。离开集体生活久了肯定是不行的,但不管有几个学生,乡村条件多艰苦,我都不能随便应付了事。”场上的卢文飞动作稍显笨拙,他解释道,自己早些年股骨头坏死,随着年纪渐长,身体条件远不如以前了。

43岁的卢文飞是本地人,毕业时因村里学校缺老师,他就选择留在这里,这一待就是23个年头。作为这所学校的“一把手”,平日里,卢文飞除了严格按照镇中心小学统一进度开展教学工作外,还要花上不少时间开解劝导梁晓彤,引导她自尊、自强、自立。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加强与梁晓彤的父亲梁飞的沟通联系;遇上课业不忙时,帮助梁晓彤的奶奶覃立环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卢文飞用无言行动,默默守护着这个与自己女儿年龄相差无几的学生。

教室旁一分为二的教师办公室里,前面是几张破旧桌椅,摆放着各类教材、学生作业等;后面是一个高大的置物架,课外读物、地球仪、羽毛球拍、跳绳等教学用具一应俱全。

“一个都不能少!要牢牢‘兜’住义务教育的底,确保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义务教育。”大里镇中心小学校长凌业旺介绍,因家庭困难等特殊原因无法外出就学导致了“单人校”的存在,但就算只有一个学生,学校也要投入现代化的教育资源,派好老师前来上好课,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这一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多次上门走访,持续跟进关注这所“单人校”。目前,梁晓彤的奶奶身体状况较为稳定,本着让梁晓彤早日回归正常求学环境的原则,他们正在努力劝说她到大里镇中心小学寄宿就读。凌业旺也表示,梁晓彤入读后,学校会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在全校师生中发起爱心捐助活动,以缓解她家里的经济压力。

(本报记者林冬冬/文 陈旭庆 张钰斌/图)

新闻推荐

“流动少年宫” 下乡送欢乐

孩子们在放飞小飞机。本报讯(记者黄剑红通讯员杨光登梁桥刘尚燕)科技改变生活,艺术陶冶情操。近日,由北流市少年宫、北流市青...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