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贵姓 曾
曾姓图腾
得姓始祖曲烈像
玉东新区茂林镇“曾圣扬祠”。
博白县文地镇茂石村三省第(曾志轸祠)。
北流市塘岸镇独竹村“睦德堂”祠。
玉东新区茂林镇“曾圣扬祠”。
家风家训
祖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宗圣曾子祖训】
家规
孝亲悦心,尊师抚幼;
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
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
淫邪乱伦,圣规责罚。
【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东南两宗共订】
曾姓图腾
【释义】鄫、缯、曾古时通用,是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甲骨文中的曾字,下面田字形,代表蒸具,上面逸出的两笔代表蒸汽。
得姓始祖
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曲烈在此建立鄫国,其子孙便以国名鄫为姓。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并灭。
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太子巫成为曾姓的受姓始祖,武城成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春秋末年,曾氏家族出现了名扬千古的“宗圣”曾参,于是所有的曾姓族谱都将与颜回、子思、孟子并称为“孔门四圣”的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始祖。
曾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9年底,曾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70469人。
语言习俗
玉林曾氏语言有二:一是客家话,二是桂东南粤语方言。
曾姓渊源
曾姓,祖源黄帝,出于姒姓,黄帝9传至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后莒灭鄫,鄫太子巫仕于鲁,去邑旁为曾,称曾氏。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国太子巫,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
春秋时,曾参师从孔子,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述《大学》著《孝经》,整理《论语》,后世尊为“宗圣”,并享“四配”之殊荣,因此,曾氏尊曾参为开派始祖。
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历代封建王朝规定他们的嫡系后裔世袭很高的荣典待遇。与孔子家谱一样,曾氏族谱是我国数千种族谱中最早、最完善的其中之一,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遒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曾氏最早迁入玉林(也是最早迁入广西)的一支是曾弘德支系,于元朝至元壬午年(公元1282年)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到陆川县任知县,任满后定居玉林西门外南街,距今已730余年;其次为北流新丰镇曾百华支系,在明朝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从广东顺德县到玉林任知州,任满后(公元1587年)定居北流鸭埌村,后再徙居新丰,至今已430余年。其他的曾氏前人大部分是明、清时代陆续从江西、广东、湖南等地迁入的。
1.玉州区、玉东新区、福绵区支系:
玉州区、玉东新区、福绵区支系曾氏人口约2.1万余人,先祖基本从江西、广东迁徙而来,有少部分从玉州区周边的博白县、陆川县、北流市等地迁入,主要居住在玉州区玉城街道、南江街道、城北街道、名山街道、仁东镇,玉东新区茂林镇,福绵区福绵镇、成均镇、新桥镇、石和镇、沙田镇等地80多个村中。
其中最早迁入玉林城区的一支,即曾珪-曾弘德支系。其裔孙繁衍至今已有730余年历史,分布于玉州区、北流市、容县、陆川县等地。另有曾略-曾广新支系,其先祖大多迁自广东嘉应州(现梅州市)一带,后裔主要有茂林镇大泉塘村(泉塘社区)曾文定、曾学达各支系(曾略-曾广新-曾章甫-曾景华支系)。该支系于清乾隆丁卯年(公元1747年),由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兴宁县龙归洞粒坑村迁徙广西鬱林州(今玉林市)东门外茂林甲(今茂林镇)大泉塘村开基立业,至今270余年,主要分布于茂林镇、成均镇、名山街道等地的20余个村屯。
2.北流市支系:
400多年前,曾氏先祖不远千里,陆续迁至北流市,安居乐业,生生不息。北流22个乡镇中,就有18个分居着曾氏宗亲,他们在这里耕读传家,开枝散叶。据不完全统计,北流曾氏宗亲入迁基祖总共50位,共派生出96个房系,历经数十代,繁衍至今,人口总数已达2.3万多人,在北流各姓氏大家族中,排名第17位。
最早迁入北流的为新丰镇支系的基祖曾百华,于明朝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受朝廷派遣,从广东顺德县赴广西任玉林知州,退职后(公元1587年),慕北流山水美景,因而携家室定居北流勾漏山后冲陇里鸭埌村,再由鸭埌徙居新丰,历经430多年,繁衍裔孙5千多人。
3.容县支系:
曾氏入容有31个宗支,全县曾氏人口约1.2万,主要集居于境内的自良镇、石寨镇、县底镇、杨梅镇、浪水镇、十里镇;有少部分散居于杨村镇、灵山镇。开基祖主要由江西、广东两省迁来,另外还有一部分迁自周边的玉林市、北流市、桂平市。
最早迁入容县的一支,是曾以友支系。曾以友先祖曾弘德于元朝至元壬午年(公元1282)年,出任玉林陆川县知县,随官落籍玉林,传至曾以友约于明正统乙丑年(公元1445年),由玉林迁容县自良镇居住,至今已历26代。
4.博白县支系:
曾氏入博白最早可追溯至元末明初。分为广东“化州曾”(主要有6个房系宗支)和广东“三水曾”两个宗支,分布在文地、博白镇、大垌、径口、三滩、黄凌、江宁、亚山、水鸣、旺茂、东平、凤山等12个乡镇20个村委47个自然村,共有1.2万多人。除上述“化州曾”“三水曾”两个宗支外,尚有文地镇茂青农场分别从福建省、广东省梅州市、广西玉林市等地搬迁而来的曾氏,共30多人。
5.兴业县支系:
兴业县曾氏祖籍主要在广东嘉应州八桥(今梅县扶镇),公元1775年,曾尚义后裔由嘉应州八桥迁入广西玉林、北流、陆川、兴业。目前,兴业曾氏聚居较多的村庄是沙塘镇石基村,达1000多人。其次分布于高峰镇、山心镇、石南镇、葵阳镇、蒲塘镇、城隍镇等11个村。全县曾氏人口约5600人。
家族名人
曾弘德 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瓦子街飘竹社,元朝至元壬午年(公元1282年)乡荐孝廉(举人),授任广西鬱林陆川县知县。任满告归,因慕鬱林形胜秀毓,遂于公元1286年卜居鬱林州治西门外南街,是自江西吉水迁居鬱林曾氏开基始祖,定居玉林城区下南街之第一户人家,繁衍至今已730多年。
曾才鲁 曾弘德曾孙,少孤,母杨氏诰赠太淑人。广西通志载,杨氏乃孝廉曾才鲁之母,年甫十六孀居,抚孤始终不渝,奉旨旌表为“女中君子”,立节孝坊在鬱林州城内下十字街。曾才鲁生于公元1352年,42岁才开始读书,由于学习勤奋刻苦,于明洪武丙子年(公元1396年)获第四名亚元举人,先后任浙江新泰、福建光泽、广东四会教谕,茂著成绩。永乐年间为迪功郎,乡贡进士,授北京国子监学正兼钦赐祭酒,掌管全国教育和太学等,效忠明成祖、仁宗、宣宗三朝皇帝,是德高望重的师表。明宣德年间,举孝行,乞养荣归,竭诚侍母,曲尽孝道,无添伦常。他是曾氏的孝子贤孙,在朝忠于皇上,在家孝顺母亲,又因孙有功勋诰赠中宪大夫。
曾文英 号曾诚美,于1681年奉清朝康熙旨,授职广西梧州府玉林州营中军守备(即玉林州城防司令),领军14年,在此期间,在剿平巨寇中,对今陆川县珊罗田龙、北流塘岸附近的黄猄寨等八寨寇帮行怀柔招抚之策,取得成功,平寇功劳显赫,委署融营参将之高官,尝赐地三万石,辖于今陆川、玉州、北流塘岸等毗连的地方,后便定居于北流塘岸甲石脚塘基,之后祠堂建于塘岸大屋肚。在塘岸期间,曾文英为公益事业,建造了良米桥等多座石桥,兴修道路,改善塘岸与陆川、玉林毗连周边的交通状况;还设立曾文英学校,施行教育,培育自家及周边贫困之家子弟;还捐资焚券,以济贫困。
曾肇图 源自曾略-曾广新-曾章甫支系。1747年,曾肇图、曾肇国、曾肇先、曾肇永随母温氏,与叔公曾文定结伴携带家眷,由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兴宁县龙归洞(今黄陂镇)粒坑村,迁徙到广西鬱林州东门茂林甲大泉塘村(今玉东新区茂林镇泉塘社区)开基立业,尊父亲曾学达和叔公曾文定为大泉塘村一世始祖。曾肇图以勤俭、诚信、智慧之美德,扬奋斗不止、持之以恒之精神,置有良田千顷,财源广进,富甲一方。他的家族于清道光年间,捐款修建鬱林州东门至南门城墙一幅。其儿子曾为龙恩赐修职郎,曾为满诰授中宪大夫;孙子曾圣扬为监生,曾圣开官布政司理问,曾圣培恩赐修职郎,曾成章官布政司经历、诰封五品衍,曾锦章做县丞,曾睿章为即用知县,曾俊章为监生官千总;曾孙辈中,曾道成任守备、诰封“武德骑尉”,曾理隆任千总卫,另外还有监生及庠生7任。其近现代后裔子孙,还有体坛名将曾传强,获得国家乒乓球运动杰出贡献奖。
曾斯盛 博白县三滩镇亚桥村九玉社人,从小聪明好学,为人正直,清乾隆膺赠武略骑尉。配陈氏膺赠六品安人,长子曾道坦例授监生,储封武略骑尉;次子曾道明储赠武略骑尉;长孙曾仕清,例授千总,侯选卫府,赠武略骑尉;曾孙曾学钦,武庠生,拔补千总,赏戴花翎。由于连续四代裔孙均获六品官职,清道光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刘大人为曾斯盛家准授“武略第”金匾挂于宗祠。
曾锦谦 博白县城城东石镜瑭村人(今博白县木垌村石角塘),1850年,他率博白弟子400多人与黄文金统领义军同赴桂平金田团营,参加金田起义。历任太平军左军长、殿左九检点、正丞相、卫天侯,是太平天国石达开麾下的得力将领,战功赫赫。
本姓人自评
我们曾姓在历史上是名门望族,素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我族由曲烈封鄫,经54代到太子巫。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国所灭,太子巫奔鲁,去鄫之邑,为曾氏受姓之始。至58代曾参定居山东武城,创建基业,才逐步发迹。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我族十五派祖曾据耻仕新莽,举族南迁江西庐陵吉阳,使庐陵成为我曾氏第二发脉地。
曾据南迁后,人丁兴旺,成为中国曾氏繁衍的昌盛时期。他的子孙后人,于元明清时期有曾珪、曾旧、曾略三大支系转迁玉林开基立业,成为玉林曾氏开基始祖,最早的已有730多年,迟的也有260多年历史了。
长期以来,我族以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在玉林这块宝地上扎根,睦邻善友,繁衍生息,勤劳致富,创造了玉林曾氏美好的今天,逐渐恢复名门望族的形象。
牢记使命,是我族的光荣职责。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我玉林曾氏开始寻根问祖,广泛开展认亲联谊等活动,并团结广大宗亲组织成立了曾氏宗亲联合会、曾子文化研究会等,带领广大宗亲,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热心家族,铭记团结、友爱、敬业、拼搏的精神,为传承曾氏文化做了很多扎实工作。今后,我们玉林曾氏家族,将以新的姿态,新的思想,弘扬曾子文化,为继承曾姓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玉林市曾子文化研究会、玉林曾氏宗亲联合会秘书长 曾承新)
专家点评
曾氏不仅源姓纯正,有“天下一曾无二曾”之说,而且以名贤开基,影响深远。春秋时,曾参师从孔子,述《大学》,著《孝经》,整理《论语》。他的主体思想是孝道、修身,以“吾日三省其身”的修养,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阐述了治国平天下之道,为从政者设立人生的阶梯和最高境界。
同时,曾氏族群祖训也出自《孝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忠孝是人伦之本,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清代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倡“孝悌”“治家”,把孝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使孝文化让人性臻于真、善、美,对形成民族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
玉林曾氏族群传承忠孝修身的思想,邻里和谐相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玉州人曾才鲁为“亚元”举人,历任浙江新泰、福建光泽、广东四会教谕,后擢升国子监学正。他孝养荣归,曲尽孝道,还是著名的粤西诗人,吟咏《博白八景》:“嵯峨宴石古山名,远接云飞列画屏。岩隐石钟千嶂寂,水浮铜鼓一潭清……”把白州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世人面前。太平天国正丞相曾锦谦,与黄文金、赖九等率领客家数千人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屡建战功,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还有北流曾文英,博白曾斯盛,玉东曾肇图、曾传强等近、现代精英,文韬武略,尽展风采。正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曾姓所题:“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邦”。
(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秘书长 赵彦行)
瓜瓞延绵:天下一曾无二曾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有4000多年的历史。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秦汉时,由于战乱等原因,曾姓从原本活动的山东、河南一带,迁移进入了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后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举族南迁至庐陵县吉阳(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氏祖地。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全国各地。最早迁入玉林的曾弘德支系,就是在元朝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到广西鬱林陆川县任知县,任满后定居玉林西门外南街,成为玉林曾氏的开基祖。
中国最纯的姓氏
曾姓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意思是说,曾姓长久以来没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如今的曾姓人,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贯是严格禁止的。
4000多年来,曾姓来源都比较纯正,是中国最纯的姓氏。据有关史料查证,曾姓起源于姒姓,为夏禹的后裔。夏朝中期,夏王少康把鄫地封给少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所以曲烈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至春秋鲁襄公6年(公元前567年)被莒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在鲁国做官,并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就此世世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曾姓后人尊太子巫为始祖。从曲烈到太子巫改为曾姓,经历了54代。又过了5代,出了一个著名人物叫曾参,也就是曾子。曾参师从孔子,道传一贯,后世尊为宗圣,并享四配之殊荣。他著《大学》、述《孝经》,组织《论语》的整理工作,对我国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姓后人遵从庙制,以曾参为开派始祖。
曾子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忠实地传承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建树。其思想的主体部分是孝道和修身,他的政治主张是与他的孝道和修身思想紧密相连的。他从“事父可以事君”相推衍,提出“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三部曲,进而实现以孝治天下。他以修身为根本环节,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从政者设立了人生的阶梯。
曾姓孝名传千古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曾姓家族更是以孝为本,孝名千古流传。
曾姓的开派始祖曾参孝行突出,一直以“孝”传家,被统治者称为“宗圣”。躬行孝道是他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他照料父母“昏定晨省”,奉养父母“必有酒肉”,敬重父母“不过胜母之闾”,关心父母“不离亲一夕宿于外”,顺应父母“委身以待杖击”。父亲去世,“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泣下沾襟”,以致“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梨蒸不熟而出之”。
曾参的孝道为孔子所盛赞。孔子评价曾参说:“孝顺父母是道德的根本,敬爱兄长是道德的延伸,信用是道德的表现,忠诚是道德的正途。曾参,就是符合这4种道德要求的人。”曾参也因此被后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
曾参的孝道观传自孔子。但他在孔子孝道观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体悟,对孝道进行了全面发挥和概括,将家庭伦理中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教化的本源。他扩大了“孝”的内涵,囊括仁、义、礼、信等一切道德范畴,不再仅是“仁”的一部分。曾参的孝道观,还包括庄、忠、敬、勇,“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同时,曾子的孝道思想也奠定了曾氏家风的内涵,曾氏家风是靠孝来传承、靠孝来光大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极重孝道,在父亲去世后,侍奉继母无微不至,照顾四弟、九妹殚精竭虑。清朝时又出现了以“孝悌”治家的曾国藩家族,良好的家教造就了曾国藩家族的辉煌。
迁入玉林的曾氏后人,也把老祖宗曾子的孝道文化代代传承,辈辈发扬。最早迁入玉林的曾氏始祖曾弘德四世孙曾才鲁,为明成祖时国子监学正兼祭酒,粤西诗人。其母杨氏年甫十六孀居,抚孤始终不渝,奉旨旌表为“女中君子”,立节孝坊在鬱林州城内下十字街。明宣德年间,曾才鲁举孝行,乞养荣归,竭诚侍母,曲尽孝道,无添伦常。北流市塘岸镇开基祖曾文英于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奉旨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授职鬱林州营中军守备(鬱林州城防司令),领军14年,定居于北流塘岸后,回故乡负其父曾云和骸骨,并迎其伯曾志鹏骸骨至北流合葬,真孝子也。进入现代,玉林市曾氏宗亲也经常开展敬老孝亲活动,每年慰问玉林辖区90岁以上的曾氏老寿星,给他们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传扬至孝文化,以育后人。
三省门第修身传家
曾姓除了多孝子之外,还有很多贤臣、大将和才华卓越之人。这与曾氏开派始祖曾参“三省传家”修身思想分不开。曾参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把学业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名句,曾氏“三省传家”由此闻名。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曾参(曾子)是首创者。达则兼顾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敬畏规律,追求完美,严于律己,不断进步。曾参的儿子曾元、曾申、曾华,孙子曾西,都以贤达闻名。《说苑·杂言》中说:“孔子家的孩子不懂得骂人,曾参家的孩子不懂得追求权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父母善于教养。”
曾参后人、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家族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表明他在继承发扬先祖曾子儒家教育思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曾国藩在家书中讲:“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出于家教。”他发迹后,不断教育子侄辈“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尔等)为大官,但愿(尔等)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定。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期望后代读书明理,学作圣贤,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良好的家教造就了曾国藩家族的辉煌,曾国藩、曾国荃、曾国葆、曾国华是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是清末著名外交家,另一子曾纪鸿在数学领域颇有成就;孙子辈中曾广钧为诗人;曾孙辈中的曾宝荪是中国第一位获得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的女性,曾昭抡是著名学者。
“三省传家”、半耕半读、勤劳俭朴的家风在曾氏各行各家兴起,时至今日,曾氏后裔兴旺发达终久不衰。玉东新区茂林镇泉塘社区曾氏基祖曾肇图由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迁徙到茂林镇开基立业以来,传承曾氏良好家风,以勤俭、诚信、智慧之美德,扬奋斗不止、持之以恒之精神,置有良田千顷,财源广进,富甲一方。他于清道光年间,捐款修建鬱林州东门至南门城墙一幅。其儿子曾为龙恩赐修职郎,曾为满诰授中宪大夫;孙子曾圣扬为监生,曾圣开官布政司理问,曾圣培恩赐修职郎,曾成章官布政司经历、诰封五品衍,曾锦章做县丞,曾睿章为即用知县,曾俊章为监生官千总;曾孙辈中,曾道成任守备、诰封“武德骑尉”,曾理隆任千总卫,另外还有监生及庠生7任。其近现代后裔子孙,还有体坛名将曾传强,获得国家乒乓球运动杰出贡献奖……
数百年来,迁入玉林的各支曾姓族人,或勤耕苦种,或经商办厂,或任官从教,均继承和发扬了先祖的优良传统,三省传家,奋发敬业,促进了玉林曾氏大家族的快速发展,使广大宗亲枝繁叶茂、族旺家兴。
新闻推荐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二轻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关于开展第九届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和历届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复审工作的通知...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