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籍大学生走进玉林市博物馆,为你讲述关于文物、家乡的理解和认识 玉林侬“倾”玉博 让历史“活”起来

玉林日报 2020-05-19 06:53 大字

▲林子濡同学在博物馆骑楼街中录制骑楼的讲解视频。

▲玉州区西街口骑楼。

▲罗元希同学用她的活泼与朝气把观众带到两千年前的青铜时代。

玉林市博物馆馆藏汉代铜鼓。

▲谭惠文同学在录制史前石器时代的讲解视频。

▲新石器时代石锛。

为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彰显玉林市本土文化遗产魅力,同时满足广大观众多元化的爱好和需求,享受别样的博物馆文化之旅,玉林市博物馆于5月18日至20日推出线上线下博物馆,为市民打造多项精彩活动。

由玉林籍大学生,分别就玉林市博物馆基本陈列中的石器、铜鼓、骑楼展区、玉林八音等,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对于文物、玉林博物馆以及家乡玉林的理解和认识,以“千年古州 岭南都会 玉林历史文化陈列”展览里的文物和场景为对象进行拍摄,制作成系列短视频,视频于5月18日在“玉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进行线上宣传播放。

同时,18日至20日在博物馆一楼至四楼开展“千年古州 岭南都会 玉林历史文化陈列”“室庐清赏 古代文房用具展”、5·18国际博物馆日现场咨询等多彩的线下展览活动。市民可通过“线上逛玉博”“线下品玉博”深入了解玉林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体会玉林这座千年古州的魅力。

一座骑楼半个鬱州城

从专家研究的资料看,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借鉴希腊建筑而建,称之为“廊房”。

清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国人也开始走向海外,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加强,于是,在中国的南方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这种西式建筑。玉州区的骑楼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记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大北路,那时候的骑楼还很完整,骑楼底空间净高4米至6米。数十座骑楼毗连一起,布局错落有致。这些建筑综合了欧式建筑与岭南骑楼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有各式各样的顶饰、阳台、柱头等,是欧亚糅合的“南洋文化”的深刻体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含量,极具历史价值、欣赏价值和社会价值。

骑楼一楼一般用作经商,二楼以上住人。而骑楼的檐廊连在一起,可做人行道。这种设计,是岭南文化的产物,因为南方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造,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南方的夏天素有“孩儿脸,说变就变”的气候特点,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南方。

回忆老鬱州城的骑楼,老人常讲,那时步行从北街买布匹,到西街口吃云吞,到文屋街过南街买蜡烛香纸,再从陈意隆买洋纱,到公和泰拜访客栈朋友,到大观巷睇大戏,过十字街行到南门陈,根本不用打伞,出太阳不挨晒下雨不挨淋。后来由于城市发展,开建了人民中路,把老北街拦腰斩断了,原来玉州最长的街道 北街,现仅人民中路至西街口这一段基本保留了骑楼原貌。

现在,上、下十字街、内环南、内环西、南街、西街口基本的骑楼留了下来,骑楼下的商铺依然是玉林城区最繁华的商业街。在21世纪的商业大潮中,百年前岭南都会的足迹还依稀可见。

难怪作为这次“玉林侬倾玉博”骑楼篇的讲解人,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18级的林子濡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玉林侬,我自认为对玉林十分熟悉,但在参观了玉林市博物馆后我才发现,在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街景背后还有着让人感到惊奇的知识点,这又增加了我对家乡的认同感。”故土与乡愁,也许这就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密码吧!

铜鼓 千年历史的欢歌

铜鼓,一种分布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的青铜礼乐器,最先由铜釜演变而来。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开始出现,到公元1—7世纪到达鼎盛。

据介绍,古时候,铜鼓的作用很多,如作为炊具,用来蒸煮食物;用作乐器,在喜庆、祭祀和丧葬仪式中敲击作乐;作为重器,以表权威和象征权力;作为军鼓,鸣鼓集众,号令战阵;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和巫术仪式,以沟通人神等。

在广西发现的铜鼓文物中,有大量出土于玉林地区,多数属于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它们都是铜鼓发展繁盛时期的重要代表。目前,玉林市各级文博馆所收藏的铜鼓达70多面,其中在玉林市博物馆中就收藏有许多体形硕大、纹饰精美的铜鼓。

在个体方面,玉林铜鼓还有两项世界第一,一项是在玉林北流市曾经出土过世界上最大的一面铜鼓 铜鼓王,又名水冲庵铜鼓,现收藏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另一项则是现收藏在玉林市博物馆,在玉林市福绵区出土的一面世界上最大的灵山型铜鼓 南朝虎饰四出钱纹铜鼓。

作为这次“玉林侬倾玉博”铜鼓篇的讲解人,就读于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2018级的罗元希第一次参观玉林市博物馆时,就被南朝虎饰四出钱纹铜鼓吸引。“透过玻璃,我细细欣赏它,尽管有些锈蚀,但是依旧能够感受到它历经千年沧桑的宏伟气势。”

罗元希对铜鼓上那些萌萌哒的立体装饰物十分感兴趣,立体装饰物多为动物,主要为蛙,也有少量的牛、鸟、虎、骑士、螺蛳、鸭等。“我很好奇为什么上面会有青蛙?”后来她了解得知,“蛙”这种铜鼓上的立体装饰是本地瓯越先民的图腾标志。古代南方的崇蛙民族期盼“蛙神”能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玉林不仅是著名的铜鼓之乡,同时还是最早被科学测定为古代进行铜鼓冶炼铸造的地方。玉林铜鼓虽然是瓯骆先民的标志性文化遗存,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瓯骆后裔在与中原随迁汉人频繁的交往活动中,也在不断地融合吸纳着中原文化,并逐渐将汉民族的文化元素注入铜鼓之中。

铜鼓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年代的符号。铜鼓声声,千年和鸣,看一面铜鼓,听一响鬱林乐音,鬱林历史上的民族和谐之音似乎就在耳畔响起,那一段历史逐渐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这里的石头会说话

走进玉林市博物馆,各种石器文物让人目不暇接,有石铲、石锛、石斧等。它们是早期人类留下的物化历史,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玉林祖先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情况。它们似会说话的石头,述说着人类发展、进步的故事。

玉林的谭惠文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一名大二学生,由于学校还没开学,目前,她在玉林市博物馆见习,在见习中,她有幸欣赏到很多石质文物。她说作为一名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职业病”,会不由自主地赏文物的器型、纹饰、颜色,并进一步去了解它的年代和文化内涵。在学校学习了史前考古的课程后,她开始对人类的石器时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一件楔形有肩石铲非常特别。”在玉林市博物馆,谭惠文指着一件造型精美的石器告诉记者,在她的印象中,石器由于经常磨损,大多如同山野里的健壮男子,看上去有一种原始的魅力,而这件石铲外观十分秀气,整体打磨光滑,石质纹理清晰,十分精美。“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后来,她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在广西南部地区经常发现这样的石铲,所以它也叫“桂南大石铲”,在发现它们的遗址里,这些石铲摆放的方式十分特别,有的排列成圆形或者凹字形,仿佛是在举行什么神秘仪式,于是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这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未曾想过,荒山野岭间的先辈们埋石铲来祈求遇见生活中的小确幸!”

据悉,目前,考古学家已经在玉林地区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如兴业县龙安镇六西村石井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玉州区城北街道罗竹村白产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等,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玉林的祖先们就已经开始在这里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了。

如今玉林市博物馆共收藏新石器时代文物30多件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石器时代石锛、新石器时代磨光束腰有肩石铲、新石器时代楔形有肩石铲,均出土于玉林。这三件石器文物,有的是砍斫类工具,用来砍斫树枝、取土等活动,有的很可能用于祭祀。这些石器工具的出土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玉林先人在采集、狩猎之外,已经开始进行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了。

新闻推荐

今年特长生考试时间确定

本报讯(记者黄冰)近日,记者从玉林市教育局获悉,玉林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特长生术科考试时间确定为6月15日~19日,玉林市共有658...

北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