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广交会上出尽风头 而今在深山里苟延残喘 老人坚守58载:“一声叹息”里的传统竹编业
戴第源老人与他编织的竹箩宝贝。
疫情期间,北流市新丰镇水桐村七旬老人戴第源“蜗居”在家,专心编织竹箩,积极配合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收入。“这种方式挺好的,足不出户就能有收入,自身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证。”戴第源表示,他编织出的产品从来不愁销路,有时还成为抢手货。
他是一位从事竹编工艺58年的竹编巧匠,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渐行渐远,但他依然默默坚守着。
14岁已经学会了竹编工艺
戴第源今年72岁,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在14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会了竹编制品,子承父业,戴第源长大后也从事竹工艺品的编织。凡事爱思考的他,在做竹编的过程中,在工艺上喜欢精益求精,推陈出新,在结构上作出一些改进,所以他编织出的竹箩、竹箱、竹扇、竹茶托特别美观耐看,既有艺术欣赏价值,还有实用价值,很受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颇有钱景。
他用的原材料全部来自自家种植的竹林。他说,竹箩、竹箱看似简单,其实编织程序较复杂、繁琐。从选材、刮竹青、开竹、破篾、染盖篾、晾晒,到正式起足、织身、收口、搞足等,前后要经过20多道工序。如果碰到潮湿的天气,还要烘干竹篾,然后用药杀虫防虫。选料也十分讲究,所用的竹子生长时间至少要在四年以上,原因是材料结实,并且抗腐。虽然工序有些复杂,但他认为,“喜欢上了,就不会觉得累,哪怕从晚上一直编到天亮,心里还是很高兴”。制作好的竹箩(也叫夹箩)用途广泛,可以用来盛装谷米及煮熟的肉食,如今很多农村人做红、白喜事,或祭祖拜山,还习惯用它盛装食物。
“守住!传统老手艺不能丢”
据戴第源介绍,水垌村种植有很多竹林,村民靠竹吃竹,从前的水垌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精通竹编,进行竹箩、竹箱、竹扇等竹制品打造,并以此为生。1979年,村里编织的竹箱、竹扇、竹茶托等样品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出尽风头,深受外商青睐。戴第源也参与了,还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最火的时候,村里还曾经成立过竹编织品厂,承接过外商500多万元的订单。可惜时代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转移,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如今的水垌村,仍坚守老行当,从事竹制品加工的村民也只有10户左右,还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如今,戴第源一个月能编织出10多个竹箩,织出的产品都是附近集市摆摊的人上门收购。一个竹箩能卖150元,足不出户一个月也有1500元收入。他有三个儿子,个个都已成家立业,他即使不干工作,衣食亦都无忧,但他舍不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竹子,“从前做竹编,是为生活;现在做竹编,觉得这是一个行业、一门老手艺丢不得,得守着。不然,他不守、我不守,老一辈不守,小一辈不接,我们从前的老东西就真的没了。”戴第源深有感触地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繁琐的竹工艺品鲜有兴趣,不愿意学,不愿意从事竹编行当,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新闻推荐
本报北流讯继第一次为抗疫捐款33.97万元后,北流市教育系统日前举行第二次为抗疫捐款活动。病魔无情,人间有爱!为打赢疫情防...
北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