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玉林青铜文化

玉林晚报 2018-07-08 06:58 大字

战国人首柱形器战国铜剑战国兽面乳钉纹铜钟战国时期的玉林偏居岭南一隅,属百越居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相较于中原地区而言,尚存在较大差距。对于这一时期的玉林历史,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故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历史遗物来进行简要的分析和了解。

目前在玉林地区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战国文物仅有陶器和铜器两类,有关陶器部分,笔者在以前作过介绍,本文仅针对玉林出土的战国铜器进行鉴赏。

玉林出土的战国铜器目前仅9件

玉林地区出土的战国铜器较少,目前有确切出土地点的战国铜器仅有9件,分别为1965年出土于广西北流市民乐镇的战国兽面乳钉纹铜钟;1975年出土于兴业县蒲塘镇石奇大队的战国铜剑;1976年出土于容县六王镇六王村的4件战国羊角钮铜钟(参见2017年5月14日《玉林晚报》——《钟声悠扬——玉林出土羊角钮铜钟赏鉴》);以及1987年出土于北流市白马镇龙安村的战国铜斧和2件战国人首柱形器。由于部分文物出土时已为重残且病害严重,故我们仅从中选取了3件相对完好的文物,逐一介绍。

3件相对完好的战国铜器细赏

战国兽面乳钉纹铜钟二级文物,通高12.5厘米,口径15.5厘米,1965年出土于广西北流市民乐镇,广西自治区博物馆藏。钟为直圆甬式,甬上有旋,旋上有干。正反两面皆有锥形枚共十八枚,每组三枚共六组。钟整体锈蚀严重,正面纹饰无存,舞部(钟顶)尚存部分兽面纹。

此铜钟不同于越式的羊角钮铜钟,而为商周(中原)样式,有学者依据其器型和纹饰特征认为其年代应为西周中晚期,但也有学者认为其纹饰模糊,虽具有商周时期甬钟的特征,但并非商周产物,而是当地越人在之后吸收中原铜钟样式仿制成形的,年代较晚。对于这两种鉴定意见,本文不作具体的辩驳,仅据广西自治区博物馆现在的文物档案记录年代战国,作为此器物的年代标注。

战国人首柱形器宽3.5厘米,高28厘米,重585克,1981年1月8日在北流市白马镇隆安村出土,其时共出土铜质人首柱形器两件,这是其中的一件,另外还有铜斧残片一件、米字纹陶瓮一个(已破碎)。依据当时的出土文物组合分析,出土地点应为一处战国越人墓葬。

此人首柱形器,人首长形,头部前面铸有简单的眼、鼻、口等器官,后面铸有凸起的鼻、嘴状物,肩下是方形柱,上大下小,中空,肩下5厘米处两面的正中各有一孔,两两相对,肩下14厘米处,正反面各一孔,两两相对。

人首柱形器是岭南地区的特有文物,仅在两广地区有所出土。有关于人首柱形器的功用,起初学者们认为其可能是车饰件或者用于礼仪的杖头,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广西著名的考古学家蒋廷瑜先生利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比广西南丹白裤瑶的岩洞葬葬具和葬俗,认为其应当是早期越人棺架上的饰件,而人首则是越人猎头习俗的体现。目前,在玉林地区人首柱形器仅在北流发现了两件。

战国铜剑残长51.2厘米,刃宽4.5厘米,1975年在玉林市兴业县蒲塘镇石奇大队出土。剑圆首,筒茎,剑格薄而窄,薄刃,剑刃当较锋利,剑身系分铸而成,刃面光亮,剑脊铜质锈蚀氧化严重,剑锋残断。此剑为战国常见的铜剑样式,在中原、江汉、吴越、两广等地区多有出土。

3件玉林出土的战国铜器,皆为战国时期越人的陪葬器物,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其中,两件带有明显的中原风格,而另外一件则是岭南地区的特有器物,这3件不同文化风格的青铜器共存一地,多元异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玉林,不仅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文化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广纳中原及其他文化,多元开放、兼容并蓄之地。

(通讯员于少波)

新闻推荐

“水神”陈国南:40年,为群众找水井超10万口

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福绵“水神”陈国南开始感叹自己老了。感慨之余,他又说“但凡还能走,我就不会停下脚步。”这一点,他有着...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