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助力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十三五·话文明”之二十 魏向荣
国庆期间,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推出了《中国民歌大会》,吸引了无数眼球,成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一场视野开阔的文化盛宴,自然在群众中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民歌的冲击波。爱我们的民族,就要爱我们的民歌;爱我们的民歌,就会更爱我们的民族。
中国民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饱含着丰富的文化成分和情感滋养。民歌直接产自民间,因而十分鲜活、生动、形象,直接撞击着人们心灵深处那最柔软、最敏感、最具生命体验的一部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民歌的呈现形式斑斓多姿,和民族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存状态、风俗习惯相适应,真使人感受大地飞歌的生命力和美的震撼力。
中国民歌属于中华民族,体现了多民族大一统的基本特征。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各民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了极具民族个性而又无比灿烂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同时,又在母体上共融,情感上通融,形式上交融,成为我国文化版图的鲜明标记。少数民族民歌赢得了全国其他各族人们的喜爱,不同地域的民歌也相互学习、相互丰富、相互提高,这中间就有许多佳话美谈,如《茉莉花》《绣荷包》就有多个版本。《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那遥远的地方》《北京的金山上》《乌苏里船歌》《走西口》等民歌的广泛传播,加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文化纽带。
中国民歌是民族音乐的海洋,是中国音乐成长的沃土。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一刻也不能离开民间音乐的滋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音乐的民族个性永远是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失去了民族个性、多样性、丰富性,恐怕艺术的生命力就接近枯萎了。学习借鉴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但不能离开自己脚下的大地。我们可以创新、可以嫁接、可以混搭,但不能失去了民歌原有的质朴、清纯、炽烈和辽阔。真正的创新,要保持民族原典的魅力,要有原浆酒的味道,过分地勾兑、掺水,人民群众不欢迎,自然也流传不开、流传不下去。
中国民歌是涵养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中国民歌传统深厚,从《诗经》的《国风》到汉代《乐府》,从唐代的“竹枝”到明清“时调”,民歌成为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情绪的直接表达,喜怒哀乐、风习歌吹都在其中。好多红色歌曲如《十送红军》《绣金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都从民歌中来。在著名的《黄河大合唱》中,就有很多民歌融会其间。在中国当代代表性的歌剧中,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更是从民歌中得到了直接滋养。中国民歌可以成大气候,就是要不断吸收、学习、借鉴、提高,形式可以创新,自然、健康、向上、活泼的魂不可以丢掉。
中国民歌的发展,关键是要赢得青少年的喜爱。我们要积极培养青少年对中国民歌的兴趣,使他们接受民歌的陶冶、感染、影响,这对培养我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大有益处。(B)(10)
新闻推荐
面演技魅力《太太万岁》刚刚在安徽卫视、天津卫视收尾,《胭脂》已经在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开播!从“毒舌男闺蜜”到“人生好导师”,袁文康凭借多变演技在现代与抗战时期自如穿越,把两个个性迥异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