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论语 “史上最安全”的自信从何而来
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在“大数据时代的食品安全”分论坛上,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表示,多数民众视食品添加剂如遇见“猛虎”,其实,食品添加剂只是现代食品产品中的一样必需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认为,由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越来越严,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
(据7月10日人民网)
相比于滕佳材对当前中国食品安全投下的“比较满意”一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语出惊人,他认为,由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越来越严,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只不过岳国君院士的乐观判断,并未换来网友对当前食品安全的信心,相反,网络上倒是讥讽声一片,更有情绪激动的网友痛斥其“信口雌黄、满嘴谎言”。
大可不必过于较真。食品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所谓“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阶段”,存在明显的逻辑硬伤,这一点根本无须辩驳。在我看来,岳国君院士真正想表达的,是对当下食品安全的一种信心。相比于前几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当下的食品安全状况从直接感觉上,确实好了很多。而随着高层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制度方面的构建也日益成熟和健全,比如2015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史上最安全”的说法虽有歧义,但也不算太离谱。
但这是建立在极低标准之上的“史上最安全”。正如有网友所说,如果当前是“史上食品最安全的阶段”,那么只能说明以前的食品安全太糟糕。从毒牛奶到毒大米,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我们的餐桌曾经风声鹤唳、危机四伏,让公众恐慌到不知吃什么的地步。尤其是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更是让人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达到顶点。凡此种种,说明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到不能严重的程度,如果在此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改良,充其量只是一种触底反弹,远远未到让人放心的时候,更不要说以“史上最安全”来自我夸赞。
真正让人担心的,当然不是某一名院士的口无遮拦,而是对于食品安全,官方与民意所呈现的话语割裂。一方面,公众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而另一方面,则是以官员、学者、食品企业为代表的一方对食品安全大唱赞歌。事实上,从与会代表的表述来看,这个名为“大数据时代的食品安全”的论坛,带有明显的“主题先行”的意味。从滕佳材副局长的“比较满意”,到岳国君院士的“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阶段”,摆明都是“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的套路,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带有点说教的意味。比如说到食品添加剂,滕佳材表示,消费者对食品的满意度不能只是简单判断,而应有科学的认识。国家对于超标准、超范围使用添加剂现象坚决进行严厉打击。言外之意,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是因为无知才恐慌。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精英式的傲慢与偏见了。其实,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乃至整个食品安全的恐慌,并非因为缺乏最基本的科学认识,而恰恰在于底线的失守以及规则的破坏。法律和制度摆在那里,就意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了,没有人敢以身试法吗?这不仅是一种盲目的自信,更是一种自欺欺人。官员、学者站在讲台上,罔顾现实问题,津津乐道于人所共知的食品安全常识,对公众而言无异于一种挑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恐慌相比,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心态才更可怕。
对食品安全,永远要有一种忧患意识,永远要以谈问题为主,而不能动辄进行自我谬赏,更不能用惊人之语来显然自身的存在感。这是由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所决定的,对一个社会而言,保障食品安全乃是一条底线,任何时候都没理由“邀功请赏”。当下而言,食品安全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与公众的期望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倘若官员、学者等有话语权的阶层只顾着当“报喜鸟”,未免有“屁股决定脑袋”之嫌。
(吴龙贵)
新闻推荐
23日上午7时20分许,福建省南平市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一个名叫郑民生的中年男子在南平实验小学校门口手持砍刀,连续砍杀正在排队进校的无辜学生,造成9名学生死亡,4名学生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