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2009房价不能承受之重

兰州日报 2009-12-10 07:08 大字

《蜗居》中,姐姐,名牌大学毕业,外企白领,却为房苦苦挣扎;妹妹,初出茅庐,为姐偿债,步步深陷,沦作“小三”;故事展现的情债、钱债、房债,却是大都市浮光掠影下众生百态的写照。然而,与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房地产市场在危机下却仍是集体狂欢,风光无限……回顾2009年,在房地产市场繁荣至极的表象下,《蜗居》所代表的消费群体的血泪却是如此醒目、刺眼。

2009年就要过去了,这个充满了拯救与挣扎,偏执与冲动的后危机元年,太多故事值得我们记录和反思。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缩影,这一年里经历的所有起伏,其戏剧性与冲突性可谓达到了巅峰。

2008年10月,当中央与地方联手救市以稳定房地产业之时,楼市成交几乎已经陷入“冰冻”,龙头房企举步维艰,产业链条哀鸿遍野。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四个月后,中国楼市强劲反弹。又过了四个月,投资热度向二、三线城市纵深蔓延,到年底,部分地区房价几乎化为脱缰野马。 

似乎如宿命般应景,一部以反映现代都市人居住困境的道德伦理剧《蜗居》在2009年即将结束时风靡全国。在所有市场主体共同将房价逼近疯狂的今天,房子,正在成为改变中国一代人生存方式甚至文明底线的文化符号。 

2009年,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房价之殇?又该如何解释今天的泡沫?对于2010年,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游走于堰塞湖上的2010年楼市,又会如何化解巨大的泡沫风险,实现市场的理性回归?

“蚁族”们的2009

“不管你再怎么追,赚钱的速度永远也追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蜗居》中的经典台词目前在市场上广为流传。“蚁族”是近期流行于网络的新词汇,它泛指长期“漂活”在大都市,没有固定居所的租房(或合租房)一族。他们多是从外地移居到一、二线城市的新都市人,憧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也愿意为梦想而打拼。2009年,因为房价,很多“蚁族”几乎走过了从希望到绝望的全过程。 

张彬(化名)是一位新上海人,打拼多年之后,他打算在2009年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上海房价在7、8月快速攀跃过了2007年的历史纪录,但他相信到2009年四季度,房价一定会理性回调。 

到10月,小张看上了位于上海嘉定新城的一个公寓盘,网上公布的预估售价是10000元/平方米左右。但到了11月,开发商仍没有开盘动作,小张托人打听了一下,得到的回复是12月初开盘,价格可能在12000元/平方米。等到真正开盘时,张彬告诉记者,销售价格已经达到14000/平方米,最好的房型摸高到16000元/平方米。“这是一个明年底交房的小区,目前周边除了在建的地铁,都是空地,商业配套一概谈不到。就这样,听说大部分房源都抢购一空。”小张无奈地说。

“我们公司最近一个很优秀的同事辞职了。他说要回老家了。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如果没有家里父母的支援,要在上海买房子安家,真的实在太难了。”张彬告诉记者。 

另一个中产阶层的“蚁族”代表是杭州的宋宁(化名)。宋宁年近50岁,是杭州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中层领导。因为目前住房的居住面积过小,宋宁也打算在2009年换个大房子住。因为最初他看好的楼盘已经从2万元/平方米的预估售价上调到2.5万元,不得已宋宁转而选择了位于杭州九堡地区的绿城海棠公寓。没想到的是,海棠公寓不仅销售价格从1.5万元的预期上涨到接近1.7万元,更因为千人连夜排队逼宫开发商而引起全国瞩目。 

“就是这个月的2号,当时我就在现场,先是排了400多个人,后来一共排了一千多人。开发商本来打算三天后开盘,最后被迫提前放号。真不知道杭州市场是怎么了,像我们这样的收入水平都买不起房了,这个市场还能说正常吗?”宋先生向记者感叹。

调控者“以泡沫换时间”

尽管官方数据尚且温和,但从市场一线反馈的消息显示,从年初到年尾,房价泡沫已经形成全国蔓延之势。截止到12月3日,上海内环以内住宅均价已达到33435元/米,突破了2008年7月份的高点(33229元/米)。另有报道称,2009年天津房价上涨一半,从去年年底的8000元/平方米涨到目前1.5至1.6万元/平方米。其中住宅价格远高于办公楼价格,出现商住房价格倒挂。武汉、合肥、长沙、济南、西安等二线城市房价在年底出现集中飙升。 

分析房价激涨的原因,投资升温和供给紧张是业内共识。以上海为例,3月份以来上海商品房可售面积明显减少,从3月20日商品房可售面积805万平方米下滑到12月初的485万平方米。而成都、杭州等二、三线城市原本并不火爆的房产投资市场在下半年开始井喷式的增长。 

投资升温源于防通胀的预期。据了解,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某权威财经节目对百余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展开问卷调查,其中77%受访者认为货币投放过多是通胀主因,5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正面临明显的通胀预期。53%的受访者认为购买房产是财产保值增值的有效出路。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包括货币投放收紧,楼市优惠政策退出等在内的利空消息正在消解。紧绷神经的开发商松了口气。消息人士称,中央决策层已经认识到,随着经济硬启动的资源逐渐消耗,明年中国经济可能是比2008年形势更为严峻。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根本原因,但这不代表中央没有看到楼市泡沫的风险。“只是目前出台紧缩政策时机未到。总体来说,决策者希望以资产泡沫换得宏观经济回暖的宝贵时间。” 一位光大银行北京分行高层告诉记者。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绝不是通过几套保障房或紧缩政策就能解决高房价问题的。它涉及地方财税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权力分配等几大根本行政制度。制度不理顺,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房地产市场永远是个消息乱飞,却难有改观的市场。而中央决策层其实并非不知道矛盾核心所在,只是一切行政措施,都需要拿捏一个恰当的时机和程度。”一位中国银行高层表示。 

住房保障继续当“花瓶”

在刚公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内容中,直接涉及房地产业的有两处,但业内热议的集中于“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乃至其他经济政策的基调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却把“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这条“晾在一旁”。

的确,住房保障这出戏年年在唱,但却叫好不叫座。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的报告就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一些地方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可能难以完成今年的建设计划。 

资金和土地确实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两大要素,但并非要害,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保障性住房建设本来就不受地方政府欢迎,这两年经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一个地方往往从城市再到下面的区都想着如何卖地赚钱,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能少推就少推、推出来了能慢点建就慢点建。”有参与过地方相关部门内部会议的分析师向记者直言,

还有专家指出,要不是保障性住房投资已开始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想必任务完成情况会更糟糕。“虽然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是两个操作体系,但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入市多少会对楼市形成抑制性影响,小到影响周边楼盘的定价,大到影响地方政府的收入问题了,毕竟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出让和房源销售都不属于盈利性质的。” 

此外,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也是个问题。如在经济适用房供应“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上海,有年轻网友看了试点项目首批房源的申请条件后,发帖称决定把现在月收入3000元的工作辞了,随便找个1000多元的工作:“这样就满足条件可以申请了。”这种感受对城市“夹心层”来说却是真切的。能买的买不起或者买得起的不能买,这种两难僵局在住房保障的推进中是无法避免的,但在楼市不断膨胀的局面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完善保障机制、扩大受惠面,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据《上海证券报》

新闻推荐

儿童成长的教育之痛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大自然这个天然的游戏场,进入了由钢筋水泥围成的密闭、狭小空间中。视力下降、肥胖、孤独、自闭、情感饥渴……由于城市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