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性是否在不断变好? 人性之中,是否驻扎着善良天使?
本书封面取材于法国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的名画《萨平妇女》(下图)。这幅画的题材又是取自古罗马的一个历史故事:罗慕洛初建罗马城时,城里的妇女非常少,大多数邻国的妇女也不愿下嫁仍是一片荒芜的罗马城。为此,罗慕洛设下圈套,劫走了邻城萨平的妇女。后来,萨平的人要夺回被劫的妇女,眼看一场战争即将爆发。这时,已经在罗马城生下了孩子的萨平妇女,为了不致使自己的父兄和丈夫遭受牺牲,勇敢地站出来,制止了这场战争。
2016年已经到来,但关于“2015年度好书”的榜单,各大发布机构与媒体还在准备中,一些“提名”名单则早已出炉。在多份名单中,一本标题很乐观的书屡屡上榜——美国著名实验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的著作《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这本书通俗易懂,又不失科学深刻,出版后迅速成为畅销书,入选2011年《纽约时报》年度百大好书。
今年62岁的平克是当今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世界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在哈佛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他的《语言本能》和《思想本质》两部著作都曾入围普利策奖。
在这本书中,平克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中,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普世的人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说得再确切一点,作者的意思是:综观人类从古至今的行为,其中血腥暴力的比重,总体是在下降的。
换句更通俗的话来说,这个世界的“人性”正变得越来越好。
是这样吗?这本书当然不是权威,其中有争议的点也很多,大周末此次关注它,主要还是想和你们一起仔细看看,这厚厚两大本分了上下册的书,究竟是如何得出了这个看起来充满希望与肯定的结论?
充满希望,也是我们在新年来临之际介绍这本书的原因。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所有人都能变得更好。文/鹿鸣之什
——在自由民主环境中暴力降低,不是因为那里的人们天性发生了“突变”,而是因为在历史的多个进程中,人类自己取得的许多成就——政治制度、社会组织、文明商贸、印刷术、人道和权利的观念等等——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一种对遏制暴力有利的环境。
——虽然人类的天性中有暴力的成分(平克所说的“心魔”),但实际影响人们行为的是习惯而非天性。是人自己创造了新的环境,并在新的环境中培养一种可以被称为“第二天性”的行为本能。
上篇
是如何、为何下降的
人类历史上的暴力行为
善良的反面是什么?邪恶?邪恶都有哪些形式?欺骗、伤害、掠夺、压迫……其中最直观的一个表现形式,大约就是暴力。平克也是选取了“暴力”作为本书的切入点,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数字化的度量工具,试图证明人类社会中各种形态的暴力程度确实在降低,人性确实渐趋和平。
这本书涵盖了历史、政治、哲学、心理学等诸多专业领域,又有大量图表和数据,这样的书很容易写得枯燥,但平克很善于平衡可读性与专业性,举出大量有趣的例子,让这本书读起来十分流畅。
中文版分为上下两册,正好是“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
在上册中,平克通过六个角度统量人类历史上的暴力活动。首先从原始社会开始,他给人类的暴力绘出一幅简单掠影:史前的“冰人奥茨”死于部落冲突;荷马生活的古希腊到处充满直接的杀戮;中世纪的酷刑杀人比比皆是;欧洲和美国早期流行通过手枪决斗维护尊严……到了20世纪,人类才得以进入大规模的和平。
这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结论,因为它和人们的普遍认知并不相符。平克正好借这个质疑,依据史学研究和量化的数据,开始以下六个方面的论证。这六个趋势是:
1.平靖进程
人类从原始人进化到现代人,从部落社会进化到农业社会,暴力大幅度减少。从公元前14000年到公元1770年,部落的平均死亡率是15%,原始生活的狩猎—采集群体的暴力死亡率区间为4%~30%,前国家形态中狩猎、采集和栽种混合状态的平均暴力死亡率是24.5%。国家形态的暴力死亡率中,17世纪战争死亡率是世界总人口的2%,20世纪前50年的战争死亡率是3%,20世纪战争死亡率为0.7%。
2.文明的进程
这一章主要根据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展示出凶杀率的下降。中世纪的酷刑和私斗十分寻常,在《丢面子和要面子:中世纪后期城镇的鼻子和荣誉》中,史学家格勒布纳整理了几十宗中世纪欧洲砍掉鼻子的事件。有时,这是官方对异端、叛国、卖淫或鸡奸的惩罚,更多是私人复仇行为,但在现代,复仇和私刑已经相当罕见。
3.人道主义革命
这一章展示出酷刑的减少。虽然当代酷刑依然存在,但在中世纪,它们可是大众的娱乐。公开行刑的血腥场景吸引着成群结队的群众,在欢呼雀跃中围观受刑人的挣扎与哀嚎。若是换在现代,则会引起普遍的谴责。
4.长期和平
这一章用了一个有趣的统计,列举出21场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并将人口数值按照20世纪的人口中位数计算。
平克发现,死亡最多的前四场战争都发生在部落社会。如果将21项扩展到100项,并按照当时世界人口比例排列,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2000年,可以看出杀死1/10世界人口的战争和暴行在2500年内均匀排布,越靠近现在,暴行程度(死亡人数)越低。
5.新和平
虽然大国战争已经不太可能发生,但新的暴力高峰已经形成,在过去20年中,世界的注意力已经转向其他形式的冲突,包括小国之间的内战、种族清洗和恐怖主义等。平克继续用图表的方式,展示出20世纪的这些冲突随着时间渐进,死亡人数在逐渐降低。至少在20世纪下半叶,大国和发达国家已经鲜少直接参与战争,殖民国与宗主国的战争也渐趋结束,发达国家间更多采用代理人的方式进行战争,破坏力巨大的战争越来越少。
6.权利革命
讲述了宏观的国家间战争后,平克回到普通民众的角度,统计儿童权利、同性恋权利、动物权利、民权、女权这些词汇在书籍里出现的数量。
针对女性的凶杀强奸案数量的总体下降等图表,证明20世纪对于少数群体的权利保护在逐渐进步。它的标志是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它减少的暴力包括如提升妇女权利、儿童权利得到保障、重视校园暴力、限制影视和游戏中的暴力表现、平等对待同性恋人群和动物保护等。
下篇
天使正在占据上风
人性是天使与魔鬼的战场
在下册中,平克开始剖析复杂人性中究竟有哪些“心魔”会将我们导入暴力,又有哪些“善良天使”会引导我们远离暴力,这也是本书中对读者最有启发意义的一点。
暴力神经生物学告诉我们,人体的大脑内具有调节暴力机制的器官。眶额皮层(以及紧邻它的腹内侧前额皮层)参与了人脑中的自制、对他人的同情、对规则和约定的敏感等工作。
如果说生理层面是引发或约束暴力的“机械构造”,那么心理层面就是影响暴力是否发生的“催化剂”。
平克回到他的老本行实验心理学,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人性确实是天使和魔鬼的战场。影响人类暴力因子的“心魔”有:捕食(实用性的暴力)、优势(追求对对手的绝对控制权)、复仇(追求以同样的方式回击伤害)、施虐(享受伤害他人)和意识形态。
其中,意识形态被作者指为“后果最严重的暴力根源”,因为它是发生群体暴力的主要原因。“虔诚的信徒将一组动机编成信条,召唤他人一起奉行,达到毁灭性的目标”——看到此处,不由想起反人类的恐怖组织ISIS。
平克接着分析了四个制约暴力的“天使”:
1.移情
移情接近于“同情”或“悲悯”。平克指出,移情不完全等同于想人之所想,感人之所感。人们在目睹其他人遭受痛苦时会感到不安,这种反应让人们克制自己在争斗中伤害他人,但人们也可能因厌恶这种不安而压制或逃避带来不安的受害者。当移情和社会公平相抵触时,就会带来危害。
移情也不是生理的自然反射,移情的范围是有限的。移情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在于它导致改变了决定社会如何对待这些团体成员的政策和规则。要克服移情的狭隘,需要抽象的道德讨论。
2.自制
暴力是一个自制力的问题。现代欧洲的凶杀率下降到中世纪欧洲的1/30,自制力被认为是导致这一历史性趋势的最主要因素,缺乏自制会带来大规模的暴力冲突,比如马丁·路德·金遇刺后,许多美国黑人在自己的社区放火抢劫;2006年,真主党发动一次袭击之后,以色列彻底摧毁了黎巴嫩的基础设施。心理学研究显示,在唾手可得的满足感面前,立刻满足的可能性往往会压过理性抗拒诱惑的自制力,但在更加理性的现实面前,大规模人群的自制力会带来更持久的和平。
3.道德和禁忌感
道德感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比如启蒙运动中的人道主义改革和最近几十年的权利革命。道德感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人们会因为一种行为被指为不道德而规避这种行为。道德化的信念可以付诸行动,违背道德可能受到惩罚。很多道德信念成为社会的规范和禁忌。
4.理性
平克指出,总统的智力和战争之间的关系可以量化处理。甚至可以说,总统智商增加一个IQ点,战争死亡人数就会减少13440人。
对于理性无力对抗情感的意见,平克反驳道,即使是直觉主导的决定,直觉本身已经是以往的推理产物,这个过程也许是个人的反思,但更多是人们在争论中产生的规范被社会同化吸收。思考者们关心自己的福祉,并且他们是共同组成的社区一员,这就印证了哲学家休谟所说的:“理性是并且应该是情感的奴隶”。人们不断扩大对共同团体利益的维护,进步不是偶然,虽然它很缓慢。教育的发展也使人们更加理性。
尾声
并沿着善的方向努力
让我们怀抱希望
平克最后得出结论:现在能够延缓暴力的因素越来越多,如文明商贸的发展、女性主义的进步(施行暴力的多是男性)、都市化的浪潮让人们能够更加畅所欲言,揭露和总结历史的教训等等。
这一定会让人类的同情圈扩大,理性越来越成为普世共识。
当然,平克的论证也引发了许多质疑。比如关于暴力的定义。《善良天使》一书依靠统计数字,主张各种暴力全都下降,并把战争减少作为暴力下降的依据,这无疑很不全面。
有的暴力可以大致量化(如战争中死亡人数、处决了多少犯人、多少人遭受酷刑或劳改);有的暴力则难以量化(如经常有隐瞒不报的强奸、自杀、校园欺凌等);还有的暴力根本无法量化。
社会学家钱永祥认为平克这本书很乐观,写得也着实生动。但“这种有限的乐观,无意之间却扩散为全面的乐观,好像他所描述的历史趋势,已经能够涵盖人类所面对的所有苦难”,读者应该对这一点有所警觉。
在我看来,平克写此书主要还是为了辨明一种趋势,让我们怀抱希望,并沿着这些方向努力,将这种趋势延续下去。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颂赞人类已经获得的有限的改善与成就,而在于指出现有的趋势,并督促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把更广义的暴力降低、更广义的减少苦痛,当成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诸位,共勉。
新闻推荐
前阵子看到微信上有朋友推荐一部小说,是“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的,但却并非侦探小说,而是聚焦于人的心理。这个系列名叫“心之罪”,共有六部,据说每一部都有阿加莎奶奶自己人生经历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