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热点> 正文

饭局之交注定是泛泛之交?

成都商报 2015-08-08 19:36 大字

有人说,古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顿饭到另一顿饭,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个饭局到另一个饭局!饭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中国人讲交情,可以是一起上过学,一起共过事,还有一种重要且常见的就是——一起吃过饭。

但是,饭局之交的弹性颇大,有人认为饭局之交不过是泛泛之交,也有人说,城市那么大,在一起换过名片就能称为“认识”,一起吃过一顿饭就能称为“朋友”,饭局之交总比毫无往来之人多些交道。你是怎么看待饭局之交的?如何在饭局上交朋友?

饭局之交,请别在意饭局以后的交集

饭局之交,也是一种社交圈。无非是在吃喝玩乐时有一个美好的气氛而已,至于饭局以后有了怎样的交集,都无所谓了。

在网络上有点赞之交,不管你发的文字、图片的好坏,都会跟着一群点赞,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这大概是网络时代的社交方式之一。不过,在生活中,还存在着一种饭局之交,那并非是寄居在虚拟空间的交往,而是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却依然是泛泛而谈,言不由衷的话说多了,也是很累的事。

因为玩网络、混文化圈,就经常参加这样那样的饭局,看上去很热闹,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物,说着这样那样的话,喝着小酒,好像一下子彼此之间再无距离。此时,一般会进入到留电话、加微信的程序,“以后多多来往,难得大家意气相投。”诸如此类的话,说来也让人满心欢喜。但这话多半哪儿说了哪儿丢,认真不得。

此前,我喜欢收藏名片,可过了若干年之后,依稀记得曾经跟某人在某次饭局上遇见,至于发生过什么故事,说了怎样的话,全无印象。只留下一张名片供想象。

有本书叫《社交红利》,说的是通过从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的积极开放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弯道超车的机会。在饭局上,大概也能有此种收益,只是多数时候,一群人吃吃饭,聊聊天,从此再无交道,也极少见面,即便是存下手机,也并不是亲密到随时打电话的程度,更何况每个人的兴趣点都不大相同,这样的饭局就是一场应酬。

在某次饭局上,我遇到过一个青年,喝酒时,他说我们多次见面,在某会议上又或是在某读书会上,当时是去了现场,但有了怎样的交流,却全无印象。他这样一说,就好像是许久不见的熟人,让我一时觉得竟有些不好意思。

饭局之交,也是一种社交圈。无非是在吃喝玩乐时有一个美好的气氛而已,至于饭局以后有了怎样的交集,都无所谓了。这样说,可能是一种偏见。但我知道的是,在饭局上,少留电话、微信,也许就能避免以后“失联”的尴尬,那电话会在什么时候打一回,却是一个未知数吧。(朱晓剑)

“饭局朋友”为啥靠不住

那些饭桌上的朋友都只会在他不需要帮忙的时候,装出愿意效劳的姿态,一旦他倒运破产真正需要帮忙时,他们是指望不上的。

我少年时正值周润发成为影坛万人迷,那时《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是如此深入人心。那种单纯为了义气而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情节,令我们每个少年都热血沸腾。不过我们很快发现,友情和义气常常是靠不住的。

朋友到底是什么?从蒙田到培根、爱默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莎翁的《雅典的泰门》中,泰门对那些他无私帮助过的、但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不肯伸出援手的酒肉朋友大爆粗口:“愿你们老而不死,永远受人憎恶,你们这些微笑的、柔和的、可厌的寄生虫……”

为何有些友谊如此脆弱?这在经济学家眼里丝毫不奇怪。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舍默就为我们讲述了经济学上的“银行家悖论”:假如你是个银行家,有一笔可供借贷的款项,如果你把钱借给信用记录差的人,你冒的风险就很大,他们可能还不了钱,甚至搞得你破产。这样就形成一个矛盾局面:把钱借给最需要借钱的人,往往信用风险都很大,因此这些人得不到贷款;而最不需要借钱的人,信用记录最好,因此反而能得到贷款。

如果把这个悖论应用到人类的关系上,饭局朋友的出现就不难解释了:人的资源有限,我们不可能帮助所有人,所以即便友情在,我们也要有个信贷风险评估,希望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时就出现了“银行家悖论”:越是需要帮助的穷人就越难获得帮助。所以那些有钱有势的人,身边总是围满了“朋友”。不过那些饭桌上的朋友都只会在他不需要帮忙的时候,装出愿意效劳的姿态,一旦他倒运破产真正需要帮忙时,他们是指望不上的,这就好比银行家不会给破产的企业继续贷款。

那么经济学又如何解释那些真正的友谊呢?进化心理学家托比和考默斯说:“如果你对某个人极为可贵,那么你在困难时期的存活,就对该人有着极大的利益。这样一来,由于他们关心你的生存,使得他们对你而言极为可贵。他们对你有利害关系,意味着你对他们也有利害关系。”正是这种初始利益的强化,才奠定了我们友谊的基础,让我们离不开那些真正的朋友,所以这个世界上,还有荆轲和高渐离,俞伯牙和钟子期。(五羊)

饭局能带来利益,却带不来真正的朋友

我对饭局一直有种莫名其妙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感觉有时候自己很不男人。其实我不是怕“饭”,而是“局”。

我终于在那场饭局中提前退场,理由是单位领导喊我回去加班。谁都知道,那只是一个借口。

朋友攒了一个饭局,用他的话说,“就是几个哥们儿随便坐坐”。饭桌上七八个人,除了他之外我谁都不认识。开场前大家自我介绍了一番,我依稀记得其中有一位医生,一个律师,但名字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不知道朋友和这些人是如何认识的,饭桌上他们边喝酒边聊天,气氛热烈,我几乎插不上话。

朋友也是好意,他知道我的交际圈过于狭窄,除了同事就是同学。他经常说,“咱们这个年龄的人,交际面得宽一些,孩子上学,家人看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得求别人了。多认识点儿人,没坏处。”

我从不刻意抗拒交际,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交际。比如在那场饭局上,他们聊得热火朝天,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参与,只有不停地低头吃饭,偶尔刷刷朋友圈。遇到不感兴趣的话题,我真的是一句话都插不上。而且,和没有过交集的人吃饭,我总显得笨拙不堪。饭前互相握个手寒暄一下,散场时握个手告别一下,我这种应付不了饭局的人,怎么可能扩展交际圈?

我对饭局一直有种莫名其妙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感觉有时候自己很不男人。其实我不是怕“饭”,而是“局”。是“局”就意味着你必须有把控场面的能力,我不行。

刚参加工作那一年,下属单位来汇报工作,中午要招待一下。领导带我出去吃饭,其实我知道,领导希望我这个新人能在各种场合都露个面,这样也让大家多一些了解我的机会。那顿饭大概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我总共说了不到5句话。不过我也不傻,插不上话,但我知道给其他人斟茶倒水。我是新人,我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妥。但饭后领导有些许不悦,说我一点儿都没有体现出作为上级单位职工应有的大气。

之后偶尔看电视综艺节目,见到年轻的主持人在一期节目里说不了几句话,只能呆呆地戳在其他主持人旁边傻笑时,我就会想起当年的那一场饭局。大概就是那次留下的阴影,后来只要说饭局,我心里就发憷。

以至于后来每次出差,我都希望会议用餐能是自助餐。自助餐的好处在于,大家可以端着盘子随意入座,几乎不用顾及该如何与你旁边的人打招呼,是不是需要发展联系。

我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饭局是否让我舒适,取决于气场,而气场又取决于我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多人都把饭局当做一个搭建关系的平台,他们为了拓展人脉而组局,希望在推杯换盏中发展关系,只不过,这样的饭局我却一直没有学会该如何应对。

人与人相处,总要有那么一个忽然触动的点,才能看得到性情,彼此成为朋友。饭局能带来利益,却带不来真正的朋友。这么多年了,我没有因为饭局多一个朋友,还好,和朋友吃的饭也一顿没少。(石晏兆)

如何在饭局上

较快地交朋友?

在饭局上交朋友也是门技术活。通常来说,商务饭局上判断别人对你的兴趣水平是不可靠的,尤其是喝了酒的情况,好像所有人都喜欢所有人一样。因此,你应该在饭局结束时找到几个你猜测可能欣赏你的人,逐一问他们的电话号码,然后在饭局结束后的下一周致电约他们出来喝个咖啡或者打高尔夫练习场之类的活动。总之依他们的喜好而来,而活动不能太过吸引人,不然你就不知道他们是因为欣赏你而来,还是因为欣赏活动而来。等一周再打电话的原因是这样的:人对他人的长期兴趣水平由他脑中你的形象、人格的投射决定(也就是他幻想中的你),而非由你的实际形象、人格决定。一周后你实际的形象、人格差不多淡去了,他的行为才真正反映他长期上将如何对待你。

出来玩的内容应该是适合聊天,同时又有令人愉悦的分散注意力的事情,这样可聊可玩。

至于约他们出来的理由是什么:

对上级:可以是请教他们分享经验、可以是请教他们对你工作的建议;

对同级:可以是请教他们分享经验、可以是用你的长项启发他们的短项、可以是请他们用他们的长项帮助你的短项;

对下级:可以是请教他们分享(成功的)经验、可以是问他们对你的建议、可以是为他们的事业提供帮助;

以上出来娱乐的话题,谈一个就可以了。出来玩还从头到尾谈工作的,谁都不会太喜欢。总之,谈工作是假,通过他们的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礼貌判断他们是不是真的欣赏你才是真。

在三个月内,请他们多出来几次,自然会找到欣赏你的人。对于每个朋友,两周出来一次是合理的频率。那些拒绝你的,哪怕是一次,就是不欣赏你的,你应该敬而远之。

当你交上几个欣赏你的好朋友以后,看饭桌上你是不是突然变得活跃、跟你之前害羞、内向的性格相比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神胖胖)

吃一顿饭,看一个人

吃饭其实是个严肃的社交游戏。饭局的言谈举止,能传达出众多信息。很多企业家都爱在饭局上识人用人,作为职场新鲜人,在饭局上留下坏印象或建立好印象,往往就是由这些细节决定的。

◆招人反感的:

1、过分活泼。四处搭话、胡乱插嘴,什么话题都能来两句,但说的却都不着调。

2、自来熟。亲热的称呼张口就来,到处敬酒,讨要名片的。

◆易留下好印象的:

1、有才的。自然地加入谈话,说完让人眼前一亮。

2、周到的。话不多,注意所有人的动向,偶尔悄声与服务员交谈。为小孩叫一些适口的食物,为孕妇把茶换成开水,在老人起身如厕的时候搀扶一把。细心而不张扬。

3、朋友郑重介绍的。(钟何)

新闻推荐

乐队首访回忆逃生: 正唱“与魔鬼相遇” 真的与魔鬼相遇

巴黎连环恐怖袭击追踪11月13日,巴黎多处发生恐怖袭击,130余人死亡。其中,丧生者最多的巴塔克兰剧院被鲜血浸满。当时,美国摇滚乐队死亡金属之鹰正在该剧院演出,在一片混乱中,89条生命消逝在“伊斯兰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