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话剧《沦陷》的警示

兰州日报 2014-03-07 17:56 大字

八年前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1周年的日子里,大型话剧《沦陷》在南京公演,一举震撼这座城市,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并波及到世界各地。

中国话剧的传统向来是具有战斗力的,其现实主义的基调和反视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不朽精神在《沦陷》中格外凸显。即便你没有看到现场的舞台景象,就是读其字字血、声声泪的剧本也让人灵魂颤动热血偾张久久无法平静。观众是流着泪看完这台话剧的,又是带着思考离开剧场的,这便是中国话剧的艺术力量。编剧姚远是南京人,他是寻找到《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一页页翻读之后,才对南京大屠杀有了一个相对深入的了解。话剧就是要直面历史、直面社会现实、直面人的内心世界与各种人性,剖析大屠杀中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灵魂,要让观众刻骨铭心,永世不能忘却这场大惨案。

剧中,濑川不断叫嚣:“只要与日本军违抗,就必须让他们流血……我们面对的是支那猪,杀死他们毫不留情!”这句台词反复出现几次,让人们看清了侵略者丧心病狂的丑恶嘴脸。军队溃散了,政府逃亡了,百姓没命了……1937年12月13日,六朝古都的南京发生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最血醒、最野蛮、最灭绝人性的血案——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军用滴血的刺刀在全中国人的心口上深深刻下这样的一个数字——300000!铁证如山,震惊全世界!

就在这样的背景中,《沦陷》从沦陷区一户姓史的普通人家入手,卷起了悲惨命运和世间巨大变故的狂风暴雨:上校史孝堂幸运地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他的妻子卢瑞芬带着女儿香香逃命却没能赶上渡轮,身为牧师的哥哥史孝庭与作为南京女子大学留守处负责人、基督教徒玛丽娅决定不走,祈望上帝保护受灾受难的平民百姓……史家的灾、南京的祸、中国的伤骤然叠加逼临而又望不到尽头!普通民众的灵魂都被拷问着流血着,卢瑞芬为救侄女而挺身走出牺牲自己,14岁的女儿香香目睹母亲被逼做慰安妇,父亲沦为汉奸又举起手枪向日本人扣响了扳机,信奉上帝的史孝庭最后洒下汽油点燃军火库藏身火海而高喊“上帝己经死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剧尾的字幕和画外音还这样呈述道:“这一切,就发生在那一年的圣诞平安夜里……第二年,玛丽娅小姐因患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回美国治疗,并于次年自杀……”

这台话剧用严峻的文化视角与犀利的文学笔端描述着南京大屠杀,透视着苦难民众的心灵写照,既对那场大惨案做出中国话剧的深刻反省又盈溢着艺术家对人类生命的悲悯情怀;从逃亡到幻想再到英勇战斗,十七段环环紧扣的戏文与场景有着迥异的艺术构思,充满着惊世的问号、感叹号,再现大惨案的舞台景象完全擒慑住观众和读者的心魄。我们不禁要问:原本同是人类的日军侵略者,为什么成了丧心病狂的魔鬼和野兽?我们还要追问的是,作为少校与父亲的史孝堂怎么在日军刺刀面前又变成了汉奸?尽管他最后熬不过灵魂的拷问而自杀,但仍然让人们看见——有尊严地死去与卑微地苟活在判定着每个平民在大屠杀中的取舍。而“上帝”场场无言处处无声,只有剧中几组人物高高低低错落惊变的声言传递以及台下观众潮涌般的心灵抨击,这便构结成《沦陷》深广博大的艺术思辨力。

话剧《沦陷》毕竟不是常见的标语口号,话剧通过对话、独白以及表演的艺术手段,在通过揭示每个人物心路历程的起承转合中剖析每个人物的灵魂,掘其动机,塑其个性,见其行为,达到文化内蕴的深层与哲学层面的高度融合,从而告示观众——历史决不能遗忘,不论在什么险恶的环境中做一个大写的人。虽然很难,但一定要向这个崇高境界冲刺逼近。家园不可“沦陷”,人心不可“沦陷”,国家不可“沦陷”!

编剧姚远不仅是“人类心灵的观察者”而且也具有非常的远见卓识。七年前他就希望南京每年警报拉响时,都要上演《沦陷》!我想,《沦陷》的确是一部富有巨大警示力的话剧作品,而不是空洞无味的“宣教”片,也不是“娱乐至死”的颓废剧作;货真价实的话剧要比中国传统戏剧“重艺写意”的戏曲作品更加来得真实无妄,更加富有强悍的战斗性。当我们国家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时,作为文艺作品的《沦陷》愈加显示出自己戏剧文学性上的思想力量。

感谢姚远,感谢中国真正的话剧!

新闻推荐

揪心!失联航班搜救仍在继续

■马来西亚政府已联系中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有关海事部门参与搜救■首都机场协助做好接机旅客家属的安抚工作。目前,旅客家属已被安排在饭店休息■马航工作组8日晚乘包机抵达北京处理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