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魏兴云文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有过乡村生活经历

达州晚报 2014-02-22 14:42 大字

·魏兴云/文·

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谁能对露天电影没有记忆?

我出生在1976年的农村,那时候物质和精神都非常匮乏,村里电视机极少,也没有电话,跟外地联系多数都是通过发电报,更别说什么互联网、iPad,了解外面的信息只能是通过看电影这个方式了。

放电影的地方通常是在村小的操场上,有时也在宽敞的打麦场上,这种情况要掏钱的人来决定了。比如,村里有人出去当兵或者考上大学,村委会出钱祝贺,就会在小学的操场上,因为一个村分为几个自然庄,要找个居中的地方。如果是有人结婚或者别的喜事,就会在其家中附近宽敞的地方进行。

当天下午,村干部通常是用村里的大广播提前通知,在电影放映之前,村主任(当时叫村长)会用扩音器说明主题:今天这场电影是为了祝贺某某考取大学(或当兵去了部队),村里表示热烈地祝贺!话语未毕,掌声雷动,大家伙早就着急了。最心急的还是那些十来岁的小孩,在夏天吃完晚饭天还大亮呢,就有人搬着小板凳过来“护地方”,用树枝划个方框,旁人不得进入,经常有小孩为这个打架,吵得不可开交。

放电影的人是乡镇电影院的职工,那时不过二十三四岁,穿着一身中山装,有时还穿西装,耳朵上夹着烟,朴实、稳重又潇洒,方圆十几里的大人小孩没有不认识他的。他还有一个“跟班”,我们称之为“跑片子的”,有时两个村子同时在放映一部影片,一部胶片电影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需要一个人骑着摩托车来回送,遇上中间出了点差错,几百口人大眼瞪小眼只能干等。有时邻村放电影,我也跟着一群小孩步行几里路去看,看完了再步行回家,都十一二点了,但仍乐此不疲。有一回跑到半路,遇到本村骑着自行车回来的青年,他一本正经地说:“快去看吧,今天放映的是《白跑累马记》,可好看了”,但到了才知道,原来是骗我们的,我们空欢喜一场。

我时常会想起电影《少林寺》,当时是风靡城乡,村里的几个三年级小孩,看完电影之后,相约要去河南嵩山学武术,跑到火车站被家长追了回来。在我的印象里,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最感人,南斯拉夫的《桥》最惊心动魄,电影《画皮》最让空旷且黑漆漆的乡村感到恐怖。相比之下,我们还是喜欢武打片,尽管那时的动作不如今天的花哨飘逸。我当兵的那年,村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出去当兵,他家就放了两场电影,头一部是言情片,他的叔叔脾气很暴躁,直接把电影幕扯了,骂道:“放这个搂搂抱抱的干什么?”一部片子放了一半,只好换成武侠片。他不知道,好多年轻人喜欢言情片,不少青年男女通过看电影成就了姻缘。

今年寒假,我带女儿去电影院看《爸爸去哪儿》,电影票就花了100多块钱,要知道在三十年前的乡镇电影院,门票只要五毛或者一块钱。当然时过境迁,如今拍摄电影的投资也不可同日而语。

新闻推荐

在这个喧嚣的信息爆炸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写字的人是

在这个喧嚣的信息爆炸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写字的人,是少之又少。人们忙忙碌碌地上班,安安逸逸地耍,火烧火燎的家里家外,屁颠屁颠的忙挣外快。哪有时间看书呢,再说哪有那个雅兴呢,现代人喜欢借助网络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