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奈保尔全名维苏奈保尔英籍印度裔作家年诺贝尔文学奖得

兰州晨报 2013-12-07 13:07 大字

奈保尔(1923- )全名维·苏·奈保尔,英籍印度裔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移民文学三雄”。主要作品有《灵异推拿师》、《米格尔大街》、《毕司沃斯的房子》、《河湾》、《抵达之谜》等。曾获毛姆奖、布克奖、大卫柯恩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河湾》[英]奈保尔 著,方柏林 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奈保尔是谁?他是“英国文化的养子”,是“一个道德上有瑕疵的人”,更重要的,他是文学大师,是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奈保尔祖籍印度,出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个在世界地图上用放大镜才能找到的岛国,时属英国殖民地。奈保尔从小接受的是英式教育,18岁时获奖学金赴牛津读书,专攻英国文学。但毕业后到伦敦求职处处碰壁,应聘二十六份工作都失败,差一点饿死,后来靠妻子教书维持家计。

奈保尔生命中有两个女人对他影响巨大:“家里有个慈母般的妻子,南美有个妓女样的情人。”他的传记《如此人世间》中如是写道。

这个“慈母般的妻子”叫帕特里莎,是奈保尔在牛津读书时相识的。其时奈保尔还是个屌丝。他这样写信给她:“你拯救了我一次,是你让我能继续生活……我爱你,我需要你。”帕特里莎了解奈保尔想成为第一流作家的雄心,甘愿为他放弃一切。没多久两人就结婚,但婚后帕特里莎很快就成了他的文学助手、佣人、厨子、保姆、他的出气筒。奈保尔甚至觉得夫妻间谈性可耻,不和妻子同房,却背地里去花街柳巷厮混。

1972年,奈保尔邂逅并迅速迷上了三十多岁的阿根廷女子玛格丽特。这段经历不仅大大满足了奈保尔的感官刺激,而且激发了他新一波的创作灵感。《河湾》就是这个阶段完成的。他说:“后来所有完成的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有了她,这些作品不再枯燥无味。”这种三角关系持续了二十五年之久,最终因玛格丽特“快要成老太婆”,奈保尔一脚踹了她。

奈保尔混乱的私生活,成为评论家们口诛笔伐的口实,甚至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不小的非议。瑞典文学院解释说:“诺贝尔奖是对文学的褒奖。与他事无关,这不是品行或道德的评奖。”看来,道德上的瑕疵并没有遮蔽奈保尔的才情。

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奈保尔具备了理解文化差异的必要素质,也使他更能深刻体会优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差异意味着什么,在东西方两大文化范畴之间徘徊,既有文化依赖又有文化反抗。这些都成为积聚在他作品中的深刻的底蕴。漂流生活中他写下了很多文化考察性的旅行志体小说和自传体小说,作品所涉及的地域延伸到了印度、非洲、南北美洲和亚洲。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词是:“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双重的移民背景,复合的文化身份,脚踏两只船的情感生活。这些二元因素就像河的两岸,奈保尔漂泊其中而从不靠岸。他常说,他完全不受任何感情约束,所以,他可以无牵无挂地观察那些容易动情的灵魂所生存的世界,并在书中写出真相。

译林社编辑:冷峻是奈保尔的特色

近日,奈保尔的《河湾》由译林出版社再版,记者邮件专访了译林出版社外国文学分社该书责任编辑胡晓平,他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晨报:请简要介绍一下《河湾》的内容。

胡晓平:《河湾》是一部关于殖民主义的小说,是奈保尔后期代表作。小说通过一个漂泊者和局外人的眼光审视刚刚摆脱殖民统治获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世态人生,传达了作家对后殖民社会的独特反思。

主人公萨林姆是印度后裔,在非洲出生,接受英国教育。复杂的身世让他成为一个无根的人:他丧失了与祖国文化传统的维系,又无法真正融入异族的文明。于是萨林姆成了一个漂泊在非洲的局外人,他更能冷静敏感地观察社会变迁和人生万象。

晨报:《河湾》被认为是奈保尔“最受争议的作品”,如何看这种争议?

胡晓平:奈保尔本人曾有句名言:“憎恶压迫,惧怕被压迫者。”他的这种见解使他对殖民地的民众不是通常的同情,而竟是惧怕。反对者因此说奈保尔为殖民者张目,是“前殖民地的背叛者”。《河湾》作为奈保尔探索后殖民国家的力作,他的这一倾向自然格外凸显,从而屡招争议。

晨报:水葫芦的意象几乎贯穿小说始终,这种植物有何象征意义?

胡晓平:在《河湾》中,水葫芦被当地人称为“新东西”,它是外来物种,流入非洲后,因没有天敌而疯长,竟至缠绕船只,阻塞河道。奈保尔以此比喻来反思外来价值对后殖民国家的影响。西方理念的介入对非洲到底意味着什么?它能否适应并被真正接纳?它将结出何种果实?此时,他对西方理念持有一种警惕。这和上述的争议是矛盾的,因为奈保尔的思想难以做标签式的概括,他很复杂。

晨报:贵社在2003年就出版过《河湾》,这次再版,有没有改进?

胡晓平:本次再版,改正了旧版中的一些文字错误,并对译文稍作局部的润色。不过,方柏林的译本极为严谨,译文可改动的地方很少。

晨报:早在2001年奈保尔虽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许多人对其作品的畅销并不看好。这与他的创作题材和写实手法有关吗?

胡晓平:奈保尔总是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他惯于不留情面地说和做。他绝不是一个老好人,更难得见他讨好和迎合,包括对读者。作家都有其特色,而这种特色往往根源于他的经历和性格。而冷峻是奈保尔的特色。

本报记者 张海龙

新闻推荐

讲述人李宗家原东华池牧场插队知青年兰州二中毕业生部

讲述人:李宗家原东华池牧场插队知青 1966年兰州二中毕业生 部分知青在凤川篮球场合影 东华池牧场机关女知青合影 知青孙迎春在豹子川 平定川老场队女知青张莉文/图 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