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 创世之祖 ——《伏羲文化70问》选登之一
伏羲有哪些称谓?
在古代文献中,对伏羲的写法繁多,例如先秦典籍《世本》中写成“包牺氏”,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写成“伏戏”,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写成“牺皇”,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写成“宓牺”,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写成“伏牺”,唐代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写成“太皞庖羲氏”,清代吴秉权等人写的《纲鉴易知录》中写成“太昊伏羲氏”……我们可以把这些繁杂的写法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和伏羲一个类型的,有伏牺、伏戏、包曦、庖犠、炮羲、赫胥、庖牺、宓羲、虑牺等;第二类是和太昊一个类型的,有泰昊、大皓、大昊、太皓等;第三类是和羲皇一个类型的,有戏皇、羲皇、牺皇等。
这些称谓,包含如下几层意思:第一层包含着训诂解释,说明伏羲人文初祖君临天下,伏而化之,天经地义,正如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的:“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戏始画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义》中也说明这样的意思:“包,本又作庖,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牺;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服也,化也”;第二层意思包含着从事的事业,例如,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道:“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第三层意思包含着对伏羲人文初祖的尊称,把名称与皇位结合起来叫羲皇、戏皇、牺皇等;第四层意思包含着对伏羲更大的尊敬,在名称前加大、太等字;除此以外,还包含着训诂结合民俗的解释、原始含义的解释,把伏羲解释成葫芦、混沌、太阳神等意思。
对伏羲的称谓上除了写法繁多以外,尊称上也有许多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三皇之首: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班固的《白虎通》、北宋刘恕的《通鉴外记》等古代文献,都把伏羲列为三皇之首;第二,伏羲之王:《周易》、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吕氏春秋》、刘安等人的《淮南子》、吴秉权等人的《纲鉴易知录》、《精编廿六史》等古代文献,都把伏羲称作王或木德王等;第三,人祖爷:这是群众对伏羲的普遍尊称,甘肃天水,陕西临潼、蓝田,河北省新乐市,山东省邹县凫山等地,都建有人祖庙,山西吉县把本县一座名山起名人祖山,共同敬奉人文初祖伏羲、女娲;第四,部落首领:《辞源》、《辞海》、《中国姓氏寻根》等我国著名辞典,都称伏羲为我国古代著名部落首领。这些文献还把人文初祖伏羲称为“人类始祖”、“中华第一英雄”等。
伏羲生于何地?
参加伏羲文化研究讨论的学者和专家普遍认为,伏羲生于甘肃成纪,即现在的天水。其主要根据有三:其一,记载伏羲生于成纪的古代文献较多,主要有战国魏墓中发掘的《竹书纪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精编廿六史》、隋代《伏生墓志铭》、唐代司马贞的《三皇本纪》、李白的《戏赠郑漂阳》、北宋欧阳忞的《舆地广记》、南宋罗泌的《路史后记》、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代李贽的《史纲评要》、清代吴秉权的《纲鉴易知录》、清代马啸的《绎史》、北宋李昉等人的《太平御览》以及《续汉书·郡国志》等。史籍《遁甲开山图》一书中虽然写道:“仇夷山(在甘肃省西和县境内,过去长期归天水管辖,现在归陇南市管辖),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但又在另一处写道:“伏羲生于成纪,徙陈仓”;其二,有许多文物遗迹证明伏羲出生在成纪,诸如:天水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庙,有伏羲始画八卦图的卦台山,有和伏羲所处时间、地点相一致的大地湾原始遗址,有传说伏羲出生的“伏羲崖”、“伏羲洞”、“风台嘴”,有和伏羲同姓的许多人家等;其三,有许多民俗习惯也是伏羲出生在天水的见证,例如:有学者考证,葫芦就是伏羲之意,而天水不但有伏羲生活过的葫芦河,而且许多农民有种葫芦的生产风俗习惯;有文献记载伏羲发明做绳结网来狩猎捕鱼,而天水百姓一直有纺织做绳的生产风俗习惯;文献记载伏羲发明人工取火,而天水许多地方还保存有打火石点烟烧灶火的习惯;天水民间从古至今有模仿伏羲八卦图编造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风俗,做的八卦鸡罩、八卦灶台实用美观、别具一格,这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天水许多人用的生活用品上都有反映伏羲形象的风俗,许多古民居的门上、壁上都有纪念伏羲的八卦螭龙花蕊等图案;伏羲是彩陶的发明者,而天水秦安等地一直有捏制陶器的生产风俗,这和麦积山石窟的雕塑艺术有很大关系;天水还有写伏羲对联、唱伏羲歌谣的习俗;民间流传有伏羲、女娲及其子女的许多生动故事等。江泽民视察天水时曾题词“羲皇故里”。
也有史书记载,伏羲出生在成纪以外的地方。例如:《太平御览》中的《诗纬·含神雾》上写道:“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雷泽在什么地方,顾吉辰、吕锡生主编的《中国太湖史》中认为,伏羲就出生在太湖流域,世为东方之帝;又如,有人根据《山海经》上说的“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推断伏羲是巴人祖先。
“成纪”是如何得名的?
成纪的得名和伏羲的诞生有关,这是学者们经过详细考证得出的一个结论。据考证,成纪是中国西北部古时候范围较大的地域,东起陇山渭河,西抵渭水源头,北达庄浪、静宁的水洛河、葫芦河流域,南境可至西汉水北崖仇池一带,包括嘉陵江北的鸑鷟山。古成纪有过三次大的变动,可以分别叫汉置成纪、北周成纪、北宋成纪。首先有成纪的得名,古时候把十二年定为一纪,《尚书·毕命》有“十二年曰纪”的记载,《大宋重修广韵》载:“纪,十二年曰纪。”伏羲母华胥氏因为怀伏羲十二年得了人文始祖伏羲,所以秦汉时期把伏羲出生的地方叫成纪,“成纪者,成一纪之元也”。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写道:“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宋代罗泌在《路史》中写道:“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子仇夷,长于起城。”秦汉设置成纪在当时文献上有反映:《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中写道:“文帝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写道:“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当时成纪被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列为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使得成纪地方因纪念伏羲人文初祖而正式得名。西汉下直至魏晋,成纪仍属天水郡(东汉属汉阳郡,由天水郡改),相沿如故。东晋十六国时期,军阀分裂割据,郡县变动无常,成纪地位一度下降,至北魏,终被废止;北周时又设置成纪县,周闵帝元年,隋开国者杨坚被封为成纪县公,隋朝建立后罢略阳郡,成纪复归秦州辖,是在显亲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可以称“显亲成纪”;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秦州治所由成纪再迁上邽镇(今天水市城区),成纪县依旧在原治所。太平兴国初年,成纪县治所三迁至上邽镇倚秦州附部,可称“秦州成纪”。
为什么说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
人们常说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是因为讲述伏羲、女娲的许多文献、画石、文物、遗存上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例如,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写道:“……又见一神,蛇身人面,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版之上。蛇身人神,即羲皇也。”唐代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写道:“蛇身人首,有圣德……故曰宓羲氏。”北宋李昉等在《太平御览》中写道:“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西晋皇甫谧早在《帝王世纪》中就指出:“太昊帝庖牺氏……蛇身人首……继天而王。”而比《帝王世纪》更早的先秦典籍《山海经》全面记述伏羲的形象:“人首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就连《精编廿六史》中也写道伏羲“首若蛇形,生有圣德……”。
在西汉初年鲁恭王刘余所建灵光殿上的壁画中,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交尾图。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为武梁北、武开明等人建的武氏家庭祠堂,现存刻石43块,其中第一石第二层上刻有伏羲、女娲形象,伏羲上体着衣,头戴冕冠,面有微须,下体龙身,手拿矩尺立于右侧;左侧是女娲形象,她上体着衣,下体蛇躯,和伏羲招手交谈,下体龙蛇交尾。河南省南阳地区的画像刻石比山东嘉祥县武氏家庭祠堂的画像刻石有更高的艺术水平,画面的伏羲人首龙身,头戴皇冠,上体着衣,腰部以下呈龙状。在江苏省徐州市也发现了艺术水平比较高的汉画像石,其中就有西汉末年的伏羲单体人首龙身捧日图和东汉初年伏羲女娲双体相交图。在陕西、四川、浙江、安徽以及边远的新疆等地,都发掘出类似的刻石和画像,其中在湖北省隋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彩漆弋射图衣箱盖面上发现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画像,算是发现最早的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画像。
有关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民间传说就更多了,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现代人类学知识和原始部落民俗学知识分析断定,作为发育正常、身体健全、创造中华文明的伏羲,并不是真正的蛇身。把伏羲、女娲描写成“人首蛇身”,是说伏羲、女娲身上有形似蛇状的标志或装饰物,它反映了原始先民崇奉的图腾物形象,用以把本氏族部落集团和别的部落集团区别开来;蛇标志变成龙标志,反映了伏羲部落集团的扩大,证明伏羲是龙文化的始祖。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说明伏羲氏族是蛇部落或龙部落,反映了图腾信仰的存在。
伏羲与女娲是兄妹吗?
许多古代文献中,都记载伏羲与女娲是兄妹。例如,早在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的《春秋世谱》中写道:“华胥氏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这里明确说明伏羲和女娲是一母生的兄妹。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写道:“女娲,伏羲之妹。”唐代李冗在《独异记》中写道:“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宋代罗泌在《路史后记》中也说:“女娲,伏羲之妹。”清代梁玉绳在《汉书人表考》中写道:“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这进一步说明伏羲和女娲是一母生的兄妹。《精编廿六史》载:“戊辰元年,妹女娲氏立。女娲与伏羲氏同母而生,生而神灵,面如傅粉,齿白唇红,身长一丈。”
伏羲所处的时代,已是中华大地开启文明的时代,已排除了兄妹婚姻,那为什么伏羲女娲兄妹二人要结为夫妻呢?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书中说,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长大的时候,冰雪融化,天下暴雨,洪水荡除,万人尽死,唯伏羲、女娲得存其命,上了昆仑山,在“天愿烟合”情况下,“共为夫妻,生了一百二十子”。伏羲、女娲兄妹二人结为夫妻之事,许多地方都有相似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按地域共同特点可以划分为北部、西部、南部等不同类型,尽管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在许多内容上有相似之处,比如在伏羲、女娲是兄妹这一点上都很相似,要给人们表达一个共同的、能够接受的道理。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说:“从前是兄妹,是夫妇(指伏羲、女娲),是人类的创造,是洪水等等隔离的有时还是矛盾的个别事件,现在则是一个兄妹配偶兼洪水遗民型的人类推源故事。”从传统观念看来,这件事太新奇,太有趣了。虽然新奇、有趣,但伏羲、女娲兄妹成婚是古人传下来的历史事实,不会是胡乱编造的。对于人们一直万分崇敬的伏羲、女娲人文初祖来说,更不会编造那样新奇、有趣的故事,故事编造人文初祖既是兄妹又是夫妇毫无意义,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存在决定意识,不是先凭空想着编造一个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又在洪水中结为夫妻的人类推源故事,然后再编造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妇的事实,而是恰恰相反。所以,要承认伏羲、女娲是兄妹的历史事实。
伏羲与女娲是夫妻吗?
在汉族历史传统中,说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的有38例;在少数民族传说中,说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的有4例。但据1942年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帛书记载,伏羲与女娲不是同胞兄妹,很可能属于姨表兄妹关系的两个氏族部落的人。伏羲、女娲以前的时代,婚配关系狭窄,而且原始,没有明确的婚嫁关系,属群婚阶段,到了伏羲、女娲时代,他们开始认识到没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能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强健的人种。所以,伏羲、女娲通过代神之言,改革婚姻旧俗,规范人类性行为,严格限制族内婚,实行对等婚,拓宽了婚姻范围,并将之作为一种制度和社会公德施行起来。这一改革,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品质。对于子孙后代来说,伏羲、女娲的这一贡献,无异于再造人类。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认识伏羲、女娲是不是夫妻关系,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可以说,伏羲、女娲严格限制族内婚,实行班辈婚,奠定了我国人类社会的第一部婚姻“法”,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正因为如此,古人将伏羲奉为“春皇”,原因即在于他是一位生殖繁育之神;而同时又奉女娲为生殖女神,称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伏羲、女娲自然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伏羲、女娲“以烟为媒”是怎么回事?
据说宇宙初开的时候,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住在西北的昆仑山上,这时经历了人类的第一场大洪水,天底下只剩伏羲、女娲二人,再没有其他的人存在。为了繁衍人类,他们商议结为夫妻,但又感到有些羞耻。最后伏羲、女娲想出了一个办法,俩人分别登到两个山头,各自点燃了一堆篝火,同时念咒说:老天爷要是让我们俩人结为夫妻,两堆篝火的烟就完全聚合在一起;如果不同意我们俩人结为夫妻,让两堆篝火的烟各自飘散。结果,两堆篝火的烟聚到了一起,女娲靠近伏羲,成了伏羲的妻子。后世就“以烟为媒”,这一风俗也就传下来了。我们现在把男女结合之事称为“婚姻”,就是伏羲、女娲天意决定婚配的遗俗。在天水地域,人们把“婚姻”二字读做“hunyan”,“姻”与“烟”形近,音近,这是典型的“以烟为媒”的遗俗。
洪水与葫芦神话反映了什么?
洪水与葫芦神话反映的都是伏羲、女娲创世的神话传说。
古籍中说,女娲氏统治末年,有诸侯共工氏骄横跋扈,作乱天下。女娲氏派祝融氏与共工氏作战,祝融氏吐火,打败了共工氏,失败的共工氏十分愤怒,用头撞击不周山,不周山因而崩裂了。这座不周山,原来是一根顶天柱子,上端顶着天河,不周山一倒,天塌了个窟窿,天河里的水便哗啦啦地流到地面上来,造成世上大雨倾盆,滔滔的洪水,到处泛滥成灾。女娲想,天塌了个窟窿,如果不补上,天上的水还会不断流到地上来,怎么办呢?她从江河湖海里捞了许多五色石子,用火烧炼,一直把石子烧成了石浆。女娲抓起这些石浆,一块一块地将天上的窟窿补上,天一补好,太阳出来,天上出现了五色彩霞,这些彩霞就是五色石子炼成的。但刚补好的天空尚不平稳,有摇摇欲坠之势。于是,女娲找到一只巨大的鳌,砍断它的四只脚,作为擎天柱,分别由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支起苍天,总算把天给撑稳当了。女娲还把天下的芦苇烧成灰,用来填地,把洪水排走。
关于中国上古洪水神话的传说版本很多,广泛存在于各民族中间,但都与创世有关,而且都与人类的两种生产方式有关,即战胜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生存斗争与战胜自身、繁衍人类的生产行为。原始社会的人口出生成活率极低,大约是50%左右。古时女子生产时,羊水流出,胎盘剥离,又有羊水混合血液流出。由于先民科学知识较低,所以孩子分娩时新生儿吸入羊水而导致窒息的情况很多,远古人类遂以为羊水、血水是一种极大的威胁,而将之视为“洪水”。旧时将女人视为“祸水”的观念大概即缘于此,旧时女人生产时,坐在灰堆上,也即女娲烧芦灰填地的遗俗。总之,洪水神话反映的是伏羲、女娲时代先民们与自然、与自身作斗争时的行为,这些行为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认识自身的创造精神,我们应当科学地认识它。
葫芦神话仍然是关于伏羲、女娲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创世神话。仰韶文化大地湾和史家遗址中出土的两件葫芦形女性雕像,已被公认为是原始先民对于葫芦生人崇拜的人格化。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酷似妇女,以生动的头部和凸起的大腹,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妇女的特征,表现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对于女性崇拜和对生命的渴望与绵延子孙后代的向往。它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的“女神”、“大地之母”,就是当时人们对于葫芦崇拜的人格化,也就是现代所谓的“图腾”。初民将瓜瓠、葫芦当做女性生殖器的向征,已是学术界公认的说法。彩陶的发明,明显是先民们以为葫芦多子而对地母用血肉之躯和子宫生养万物这一行为的模仿。因为陶器取像于植物所由出的子宫——葫芦和人所由出的大腹便便的母腹,在史前人类看来,这两者是一回事儿。而且葫芦神话与洪水神话也可能是一回事。云南彝族自认是伏羲的后裔,在其氏族的神话传说中,认为“熊血(指羊水)化为洪水,兄妹躲进葫芦,后结婚为人类祖先”。这正是女性分娩时流溢的血水演化为洪水以及葫芦生人的变异。(图片:王红梅摄)
编者按:
伏羲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和创世英雄。以伏羲为代表的中华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远古文明,为中华各族儿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起源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的核心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本源。挖掘、开发、研究、宣传伏羲文化,弘扬伏羲的创造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天水发端,在全国兴起了挖掘、研究、宣传伏羲文化的热潮,使伏羲文化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迎接第22届伏羲文化旅游节的到来,本报将从即日起选登由省政协副主席、中共天水市委书记张景辉主编的《伏羲文化70问》相关章节,以便广大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伏羲文化相关问题。
新闻推荐
□李克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先生弥留之际的这段话,曾经让多少仁人志士感动不已。放在现代社会,它代表着一个公民的责任与担当,对公共事务保持参与热情,对左邻右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