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吴组缃:一生坚持自己认定的理

江淮时报 2010-06-08 11:08 大字

□袁鹤群

吴组缃(1908—1994),原名吴组襄,字仲华,笔名寄谷、野松,安徽泾县茂林人。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和教育家。曾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联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红楼梦》研究会会长等职。

吴组缃一生都在坚持自己认定的理,他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的看法,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从不因人、因事、因时而有所改变。

吴组缃在读研究生期间,曾选了国学大师刘文典的六朝文学课。在学期作业中,他骂六朝文学是娼妓文学。刘文典非常生气,就给了他一个不及格;但刘文典同时托人带口信给他,只要他改变观点,就可以过关。当时,吴组缃已经结婚生子,全家要靠他的奖学金生活。一门课不及格,就意味着拿不到奖学金;而拿不到奖学金,全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也意味着他不能再继续学业。但吴组缃硬是没有改变自己的观点,结果不得不中断学业。后经人介绍,到南京的中央研究院供职。

20世纪40年代,吴组缃应聘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当时是在学期中间,校方希望他开半学期的课,但支付给他整个学期的薪水。吴组缃当即表示:“这样怎么行?我明明只上半学期的课,怎么能拿你们一学期的薪水? ”

“文革”期间,吴组缃被打成牛鬼蛇神,遭到批斗,关进了“牛棚,夫人被折磨得精神失常。他在军宣队召集的一次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坦率直言:“想起这场革命,我就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当时,许多人很为他着急,怕他挨批,因此劝他承认这个说法不妥,以便了事。但吴组缃执意说这就是他的真实感觉,最终都没有改口。

《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六期上刊登了佘俊霞、牟淑媛的《吴组缃作品年表》和袁良骏的论文《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吴组缃小说艺术漫笔》。吴组缃一方面对他们奖掖有加;另一方面则批评袁良骏的论文“似有过誉,好处说的多,坏处说的太少”。这个批评,吴组缃也不止一次地当面对袁良骏说过。

潘同寿先生生于1926年,生前是安徽宣城中学的教师。 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开除公职,回家务农,直到1979年才“平反”归队,重执教鞭。但是,22年的政治折磨严重损毁了他的身体健康,1990年便不幸病逝。他和吴组缃都是安徽泾县茂林人,属小同乡,算是吴组缃的晚辈,而且又是邻居,他从小景仰吴组缃先生,二人有着很深的情谊。然而一旦有了不同的见解,吴组缃却并不迁就。比如,潘同寿认为吴组缃的散文《秦嫂子》写的是他们的熟人邢少峯之妻。吴先生尖锐地指出:“这是误解。邢妻和我同岁,我写此文时不过廿七,她也是少妇,和文中之老婆婆显不相符。 ”

1985年,一位外地学者来拜访吴组缃,他编了一本清代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选注本,想请吴组缃题写书名。吴组缃在看过之后,直率地对他说,他对纪昀的看法并不妥当,所选的篇目也不理想,因此不能题写这个书名。

一次,吴组缃的儿子吴葆刚对父亲说,杂志上讲,竹笋虽然好吃,但主要是纤维,并没有什么营养。吴组缃立刻反驳道:“熊猫只吃竹子,可是长得胖乎乎的,怎么能说这东西没有营养呢? ”

还有一次,吴组缃经过未名湖畔,看到一个女孩用小石子向湖面上打水漂。于是,他很认真地说:“这怎么能行呢?如果人人都这样,岂不是要把湖填平了? ”

新闻推荐

泗县公安局掀起学习十八大报告热潮连日来泗县公安机关

▲泗县公安局掀起学习十八大报告热潮。连日来,泗县公安机关各部门、各警种以不同形式,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学习。广大民警纷纷表示,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报告上来,立足本职、牢记使命,提高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