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儿童成长的教育之痛

兰州日报 2010-05-30 05:55 大字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大自然这个天然的游戏场,进入了由钢筋水泥围成的密闭、狭小空间中。视力下降、肥胖、孤独、自闭、情感饥渴……由于城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发的各种问题随之产生,不少专家学者称这些问题为孩子的“城市病”。而除了接连不断的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国孩子要面对的不只是危机四伏的世界,还有他们完成受教育过程的一波三折。打工子弟,留守儿童,失学儿童,这三种处于不同环境的未成年人,已然成为中国儿童教育体系中的异类。本应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课堂学习、茁壮成长的他们,却已经与社会正面接触,失去将要影响整个人生走向的教育……

在医院每天忙得四脚朝天的鲁梅终于请了假,她要带儿子去挂专家号查眼睛。一个寒假受到电视、电脑的“攻击”,儿子的视力急剧下降。

相对于视力的下降,鲁梅发现自己与儿子的交流也出现了问题,她不得不和6岁儿子的冷漠做起了斗争。

3月的一天,鲁梅家楼门口出现了一只刚出生没多久就被遗弃的小猫,同楼的一个小姑娘给小猫准备了一点儿牛奶。鲁梅同儿子经过那里时,没想到儿子一脚就把放牛奶的小盘踢到一边,然后揪起小猫的尾巴,甩了起来。

鲁梅和丈夫分别来自河北和江苏的农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他们在北京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路子,站稳脚跟是他们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鲁梅在医院的郊区院区工作。儿子出生两个多月她就开始上班。鲁梅的丈夫是外交官,儿子出生时丈夫请了一个月的假,之后就回到驻外大使馆了。随后,照顾儿子的任务就落在了鲁梅的母亲和保姆身上。

由于工作地点较远,鲁梅一周回家一次,每次回来都累得只想睡觉。她总觉得自己亏欠儿子的,于是,只要儿子要的玩具就都买给他,只要儿子喜欢的东西就花钱搬回家,只要儿子想吃的东西也不管对儿子的健康是否有利都会满足。

去年春节前,鲁梅终于又回到本院。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后,鲁梅发现,儿子慢慢长大了,聪明、伶俐,但是跟鲁梅却越来越疏远了,而且外表看起来很柔弱的儿子,内心却非常冷酷。一起看电视时,鲁梅经常被剧情打动得流泪,儿子却毫不动容。

生活在繁华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越来越少。在由钢筋水泥混凝土所构成的城市丛林,无形地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同单元的人最多打个招呼,大部分连对方的姓名都叫不上来,甚至是老死不相往来,这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天地,阻碍了人们的正常交往。

再加上父母们为了生计而忙碌,只顾着督促孩子的学习,却往往会忽略孩子与外界同龄人的交往,这就造成了孩子的孤独、自闭、自私、冷漠,缺少合作和宽容,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狭小的天地里。而到了寒暑假,家长们出于安全等原因,都习惯于把孩子关在家里,这令孩子失去了与别人正常交往的机会。

用金钱堆砌的童年

过去人们常说,生养孩子是人生最大一笔投资,现在随着房价节节攀升,情况已发生了变化。研究报告显示:我国0岁到6岁孩子的亲子家庭中,平均每月用来归还住房按揭贷款的支出,几乎可以用来养两个孩子。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国最大亲子育儿网站宝宝树和全球在线调研数据技术供应商GMI联合发布的《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报告(孕妇和0-6岁儿童家庭)》显示,当代中国亲子家庭育儿现状已经越来越多地和金钱扯在了一起。

参与抽样调查的对象是全国1227位孕妇以及孩子。调查结果显示,在孩子0岁到6岁阶段,我国婴幼儿家庭月均育儿支出约占家庭总收入的20%,把一个孩子从出生养大到6岁,平均需花费8.1万元。

目前,我国正处于第四波婴儿潮,2008奥运年的新生儿达到1608万。这一波婴儿潮,带动国内消费进入加速期。早自2000年之后,婴童产业增长率就达30%,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9%的增长速度,许多婴幼儿产品的相关企业则常常将下年度营业指标增长率锁定在50%至200%。

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6岁以下婴童的消费市场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到2010年,可望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

一方面是如此巨大的刚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却是几乎同样巨大的信任挑战。

改革开放之后,伴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市化进程也开始恢复。知青返城与恢复高考,推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家庭联产承包制让农村富裕起来,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获得了自由发展和流动的机会,促进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

高度依赖投资的“中国式造城”和外需的“中国制造”,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特点。再加上1990年的土地改革,将土地作为商品要素进入到生产领域,以及1998年的住房货币化改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与之相伴的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人们越来越向往都市生活,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浦东新区,造就了一批明星城市。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助推超级大都市出现。这一阶段人口流动的最大特点是单方向突进,大量农村人口和小城镇人口涌向大都市。

人口的流动,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孩子成为流动中受影响最大的一部分人,而今他们的童年却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父母进城的打工子弟缺少了父辈们儿时的热闹,留在老家的孩子直接缺失了与上代人沟通的机会,而搬进高楼的城市的儿童就像被锁进笼子里的小鸟。

孩子不应为转型社会埋单

“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中国,爱素来就有向下传递的特征,现在城市家庭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仅有的一个孩子的珍爱也会自然地反映到经济支出上。

“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的教育从来都是家庭的头等大事,就业压力和激烈竞争更迫使父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甚至有家长在孩子幼儿阶段就将其送入费用昂贵的“双语”幼儿园,以便能“赢在起跑线上”。

美国前任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在《卖命工作的诱惑——新经济的矛盾与选择》一书中指出,随着工业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有钱人因忙于赚钱和享受而无暇生育,而穷人却因养不起而不敢生育。

毫无疑问,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将对中国儿童成长带来极大挑战。在中国的很多地区,孩子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他们牺牲的不仅有健康、幸福的童年,甚至还包括生命。

福建南平杀童事件之后,一些国内媒体开始将目光对准了这个城市。4月3日,据《新京报》报道称,该市市委书记被曝涉嫌抄袭论文。而福建当地一27岁团干部的升迁之路也引来媒体的质疑,该团干部被认为是“市委书记之子”。

这些看上去并无直接因果关系的信息,却提醒我们,今天的中国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如此复杂。

随着城市生活成本不断增加,“房奴”“车奴”等一批形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新词汇顺势而生。就在人们感叹供房养车使人身陷窘境之时,最近在网络和社会悄然流行的“孩奴”一词又引起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思考:生儿育女难道真的会让人沦为“孩奴”?孩子是否成为继房子、车子之后,都市生活中又一个不能承受之重?

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他说的是美国的情况。中国的情况当然不同,但值得深思的是,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原载《记者观察》

新闻推荐

美国高中男生劫持同学和教师警方5小时后破门而入24名人质平安获救

美国威斯康星州马里内特县一所高级中学11月29日发生劫持人质事件。一名男生在课堂上突然持枪劫持23名同学和1名教师。警方在与劫持者对峙大约5...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