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音乐> 演唱会> 正文

成功“申遗”珠算文化保护传承的新起点

兰州日报 2013-12-06 18:30 大字

4日,珠算“申遗”成功,这标志着珠算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值得欣喜。但如果仅仅将其作为遗产予以保护,这难免有些遗憾,珠算当今面临“没人用,没人会用”的尴尬境地,更需要通过“申遗”得以缓解。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着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在没有电子计算技术的时代,算盘推动着社会进步。

笔者儿时是在珠算的陪伴下长大,小学六年的珠算学习历程,为逻辑思维的培养、运算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将珠算和心算相结合形成了“珠心算”,学生大脑中有一把无形的算盘,根据所念的数字进行“模拟运算”,计算速度也得到提高。

后来,笔者参加了全国珠算等级鉴定考试,一起考试的还有许多成年人,但成年人的拨盘速度明显慢于小学生,计算准确度也要低于小学生。可以说,珠算对培养学生启蒙时期的运算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技术已非常普及,它大大缩短了现代人在计算上所要花费的时间。走在各大市场上,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有算盘销售,珠算几乎进入到了“没人用,没人会用”的尴尬境地,面临着传承难题。

如今,每当笔者回母校与老师交流,谈到最多的就是珠算的没落。老师是省里有名的珠算教师,对中国珠算的处境时常欷歔不已,他说现在学习珠算的学生越来越少,重视珠算的教师也寥寥无几。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笔者的母校仍旧坚持着“珠算需学习六年”的规定。

关于“非遗”,有这样一种解读:但凡进了这个让人“高看一眼”的名录,即使不是已经消亡,至少亦是濒危。现实也确实如此。问问四周的人,会打算盘者能有几何?如今,“奥数”盛行,电脑普及,珠算课在小学被冷淡甚至退出课堂,知道算盘为何物的90后、00后能有几人?

对于已经“贵为”人类遗产的东西,除了让它们进入博物馆,我们是否还需要在内心留一块绿地给它们?

“非遗”设立的意义想必不是简单将进入名录的项目镌刻于历史的某一页,它更看重的是“传承”二字。

传承是谁的事?政府支持、鼓励、投入的责任自不必说。作为个体的公民,除了摆出哀叹传统消亡的文艺范儿,是否也需要做些什么?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成为京剧演员,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算盘拨拉得噼里啪啦响的账房先生,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抽出一点儿听演唱会的时间,听一段儿京剧;至少可以给孩子买个算盘,哪怕只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算盘。

如果将来某一天,我们的后代只能从数据库、资料馆里知道什么是京剧、什么是珠算,那他们会有多少冲动为中国人的这些国粹和伟大发明感到骄傲呢?

珠算申遗成功,笔者更希望能借此机会提高珠算的地位,将珠算普及教育提上日程,比如珠算可以重新进入小学课堂,并有针对性地对大中专院校开设相关课程,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说不定,珠算能重新焕发生命力,借助“申遗”成功迎来第二个春天。

新闻推荐

七里河风劲帆满跨向现代宜居中心城区

2013年的日历即将翻过,岁末盘点,这一年,是七里河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中心区建设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七里河区紧紧围绕“创建宜居新环境、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