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812

宜宾晚报 2020-03-19 12:29 大字

812,就是国营812厂,1965年三线建设时在宜宾初建,分为三个厂区,来复是其中较大的一个厂区之一。

812,对于来复这个小地方,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我们地方上的人通常谈论来复812时不约而同叫做:厂头。厂头的人通常把我们地方上这块统一称作:来复街。

现在812厂来复生活区即将全部搬到叙州区去了,此时此刻的生活区,举目是一片萧条、斑驳和落寞的光景。这里,沉淀了几代人的青春和希翼,见证了几千个家庭的离合与悲欢。这里,曾经留下奋进者的汗水和心血,伴随着山沟的朗月和风雨留下过清苦时光里那些闪亮的柔情和梦想。这里,终将成为在此生活过的人们往后注定会缅想的一段铭心刻骨的记忆。

不可否认,当年812迁到来复这个不起眼的小镇,立马迅速地提升了这里的整体形象。有陌生人从南广河对岸经过时远眺,大大小小上百幢楼房在崇山峻岭间星罗棋布,常常会误以为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县城。内在的变化则是带来了观念的影响、冲击与更新(厂里来自清华、北大等各大名校的高材生不下几十个)。

我记得1980年代,厂里的高音喇叭就已经在公开播放张国荣或者邓丽君的歌曲了,童年时代的耳畔常常萦绕的是“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 Moni-ca”这样感性狂放的歌声。

812占据的是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坡地带,来复街主要分布在南广河边平坦地段,厂区实际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整个厂区就像是一所占地不小的大学校园。富有年代感的苏式建筑星星点点坐落山间。影剧院、足球场、食堂、洗澡房、图书馆、灯光球场、发廊、菜市场、公园、医院、学校一应俱全。

一般情况下厂头的人彼此都用普通话交流。有的是带江浙吴侬软语的普通话、有的是带东北方言的普通话、有的是带椒盐味的川普……因为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工人们到来复街买菜,会带动当地的农民朋友也操两句有盐有味的川普。

上世纪80年代,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时厂里每天都有发往宜宾的班车,车票是一角、两角(比市场价便宜得多)。按厂规必须是内部的工人及其家属才准乘坐。我们每次下宜宾,都会穿上自己认为最港火的衣服早早地去排队等候(当时厂里的生活质量比地方好,穿好一点的衣服在外观上不容易被一眼看出是来复街来的人),接下来最紧张的是通过买票这一关。那个烫着卷发的卖票人是个警惕性相当高的中年妇女,她首先会走到跟前从头到脚扫视你一番后,开始盘问。“你是几分厂的?”、“家住哪个区几栋楼?”、“你在厂里哪个车间上班?”等等等等。几个回合下来,稳不住的人往往会露出破绽。如果有幸过关,就要买票上车走人,如果被买票人火眼金睛识破,那么在“你是来复街的”口头身份鉴定声中请你出列,然后灰溜溜地回家。我有无数次经历了险象环生的状况直到手心出汗后上车去宜宾的回忆,像在电影里方才感受到的从鬼子把守的森严壁垒的岗亭投奔解放区那样如释重负的“喜出望外”和成就感。后来,随着婚姻媒介的搭建等,厂里和地方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融合度和关联度得以空前加强。

现在的人无法想象,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厂里吃5分钱一块那种“牛奶冰糕、薄荷冰糕”的小欢喜,我们打架般挤破脑袋去影剧院买票连看3遍《少林寺》的大快乐,我们穿着大裤衩去露天游泳池在扑腾扑腾的一池碧水中偷瞄泳衣美女的小惬意,我们邀约去公园里参加舞会(当时被戏称“抱腰舞”)随着蹦嚓嚓满场乱舞的大惊喜……

如今那些红砖绿瓦的楼房依然还在,那些大树小草的景观依旧如故,还有一些舍不得的老人在作最后的告别,其间一条条的小巷和一幢幢的楼房里还保留着许多感怀的故事,布局井然、规范有序的南区、中区和北区仍然倔强地矗立在这片曾经激情燃烧的土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念想。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曾经喧嚣繁华的生活区,已然终将隐藏和埋没在历史的深处。

那么,让我们在心灵最隐秘最柔软的部位,记住这里,记住桅杆山,记住812,就像记住我们亲爱的父辈们曾经青春洋溢的脸庞,记住如歌岁月里公开或者秘密的浅吟低唱。

新闻推荐

疫期送温暖 帮扶暖人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相关会议精神。3月13日,宜宾市人社局组成9个工作小组,集中一天时间分赴对口帮扶的...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