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摘帽”贫困村典型系列报道之十 大地为证 ——筠连县蒿坝镇高桥村脱贫路上的嬗变

宜宾日报 2017-05-07 04:05 大字

[摘要]——筠连县蒿坝镇高桥村脱贫路上的嬗变

高桥村一隅刘昌曲在自家的烟地覆膜正在读高桥村小学读四年级的刘星宇和刘君豪在村文化广场打球刘让朋在猪圈喂食完之后,忍不住摸了摸自家的“宝贝”

高桥村距离筠连县城62公里,海拔1100—1500米,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487户1927人

高桥村因种植烤烟而得名“川南烟草第一村”,宜烟面积8000亩,高峰时期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

大力实施产业提升、村落改造、环境治理、文化传承 “四大工程”,常态化开展环境治理、传统文化、技能培训、志愿服务“文明四进”活动

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108元,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6850元,实现整村退出,并成功创建市级“四好村”

□本报记者 罗友莉 文/图

4月21日,记者来到筠连县蒿坝镇高桥村,只见青烟袅袅,云雾朦胧,一条条村道纵横、干净整洁,一栋栋灰瓦白墙的农房依山就势、错落山脚,一行行白色薄膜覆盖土地、整齐划一,一头头黄牛低头吃草、神态怡然……一幅浅绿的山水画在我们面前缓缓铺展开。那些平凡朴素的生活场景,那些乡野的自然风情,那些与时俱进的配套设施,无一不让人感受着高桥村在脱贫路上的嬗变。

靶向

施策

产业发展调优结构

“高桥村‘四色\’的发展思路,引导村民增收致富,华丽转身。”市社科联定点帮扶驻村第一书记何均虎说起该村从贫困村到“四好村”的转变,“四色”成为了他口中提得最多的词。

何为“四色”?何均虎介绍道,高桥村按照红色党建引领、绿色生态构建、金色烤烟主导、黑色猪鸡补充的“四色”思路发展,因户施策、靶向施策。

新一轮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高桥村以科技兴烟重振烤烟,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标准,推进产业升级。2016年,高桥村总投资134万元,每亩补助500元种烟2680亩,产烟6500担,实现产值1千万元。烟农80户,其中贫困户7户种烟100亩,人均增收3846元。

“政策好,有补贴,还搬进了新家,干劲是真的大。”今年34岁的贫困户刘昌曲就是在“四色”思路发展的引导下脱贫致富的典型之一。他给记者算起了这样一笔账,“今年种了10亩烤烟,卖烟有1万多元的收入,还养了牛和猪,总共算下来应该有3万元。”3万元对于他们一家六口人来说,只是一个开始,“会挣更多的钱,日子会更好。”

和刘昌曲一样,贫困户刘让朋也对自己家庭的生活有着憧憬。

2003年9月10日,31岁的刘让朋在外地务工,发生意外,右腿截肢,靠义肢才能行走。2014年,刘让朋回到老家,由于一家人常年在外,老房子早已坍塌,只依稀在屋基上看得到残砖断瓦。由于没有房子,在2014年至2015年之间,借住在堂姐家。“腿脚不好,重的活干不了,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刘让朋还记得当时自己内心的想法——看不到未来。

转折来了。2015年,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刘让朋在本村租了一个猪场,开始养殖本地生猪,并从去年起有了稳定收入。“去年养猪我都有1万多元的收入,很高兴。”刘让朋高兴的,还有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们家在去年腊月二十一日搬进了新家,过上了一个踏踏实实的新年。如今,存栏的40来头猪成为了刘让朋的宝贝,期待今年能卖个好价钱。

据何均虎介绍,高桥村以海拔高、生态好为优势,重点发展高山肉牛、本地黑山猪、乌鸡土鸭等特色畜牧业。同时,大力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等,丰富活跃庭院经济,引导群众发展大竹800亩,经果林80亩。通过集体创新收益资金投资入股方式,与蒿坝五谷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带动村民转变思路,推进产业转型。

“形成了党员带动群众、大户带动小户、基地带动散养、一业带动多业的‘四带\’模式。”何均虎说,高桥村“四色”“四带”巩固了脱贫成效,提升了致富能力,初步实现脱贫有保障、发展有产业、致富有路径。

科学规划

“汉室小寨”展乡村新姿

从刘让朋的猪圈出来,雨过天晴,高桥村经过一场春雨的冲洗过后,更显清新,和村口“汉室小寨”几个红字相得益彰。

高桥村又名“小寨”,由于村上70%以上姓刘,20%左右姓王,又称作“汉室小寨”。在村落建设上,高桥村科学规划,采取“旧村建新村、改造式提升”的方式,依山就势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川南村落“汉室小寨”。

小寨坚持“产业”与“新村”相融,在民居建筑、广场布局、公共设施等设计上,融入生态构建、产业特色、民俗文化等元素,以汉室文化为特色,打造“汉室小寨”,建成大小广场3个,文体中心1个,村综合办公楼1栋,达标文化室3间、卫生站3间。

此外,按照白灰、青瓦、人字屋顶“汉室小寨”民居风格,2016年,高桥村投资1150万元,完成“三建三改”45户,实施危房改建和无房户建设8户,在“住上好房子”政策激励下,原计划三年时间30户的易地扶贫搬迁建房,于2016年9月全部启动建设,已于2017年3月全面完工入住,全村房屋安全宜居达100%。

“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蒿坝镇驻高桥片区组长、烟办主任、原村支部书记王永忠说到“汉室小寨”的打造,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大伙儿共同关注的焦点。

“汉室小寨”的建设,也是市社科联、县委政法委等帮扶单位关注的焦点,说到这,王永忠竖起大拇指赞叹:“市社科联每次到村上帮扶调研,与大家交谈,都倡导大家要学会健康生活,还要团结互助,注重环境卫生,保护好生态,发展好生产,这样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室小寨\’”。

高桥村坚持“民选、民争、民定、民议、民监”原则,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一事一议”等方式,调动群众参与,加强“三网”建设。

在“路网”上,建成通村道13.5公里,新建产业路3.7公里、完成便民路11.2公里;“水网”上,全村已通自来水,通过实施提升改造工程,以修建安全水池水窖、山坪塘、拦河坝、饮用水管网为重点,彻底解决全村人蓄安全饮水;“电网”上,户户通电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互联网、移动电话全覆盖。

“活了一辈子,看到村上的变化,心头真的是高兴。”在村幸福广场,今年70岁的贫困户刘让玉正在打扫办公楼,满头白发的她丝毫没有一点倦怠,“没有什么事就过来打扫卫生,环境干净了大家都舒服。”刘让玉说,自己是自愿免费到办公楼打扫卫生,希望能为村上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深化改革

乡贤涵养乡风文明

“村上现在已经焕然一新了。”说这话的是高桥村乡贤会的副会长王德祥,已经73岁的他被称作乡贤会的“总舵主”,当了几十年教师的他对于乡贤会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乡贤会”坚持以“党的领导、民事民治、补位辅助、规范管理”为原则,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通过会议参事、服务参事和活动参事三种方式,积极发挥“组织联谊、增进乡情,加强联络、听取乡音,聚财聚智、服务乡亲,组织乡贤、参与乡事”的职能职责。

“我们选择的乡贤会成员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德高望重,只要有才艺,品德好,不限年龄。”王德祥说,扶贫工作不仅仅只是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扶贫等工作,乡风文明也是扶贫工作当中需要重视的内容。

据王德祥介绍,2016年,高桥村开始筹备建立乡贤会,2016年12月18日,乡贤会正式成立。“我们主要在安全、卫生、纪律、文艺等方面做好宣传工作,对卫生文明家庭,还对他们进行了表彰,颁发证书。”王德祥说这话的时候,眼角的笑意更深了。

“不仅强身健体,还改变了我们的一些生活方式。”乡贤会文艺宣传队队长余泽飞说起乡贤会的成立,话不多,但说出了她觉得最为关键的东西。

自乡贤会成立之后,高桥村以乡贤会为中心,建立了乡贤库、创业库、栋梁库、信息库。围绕“精准培养、创业带动”目标,充分发挥“五个一”帮扶力量的作用,邀请帮扶单位到村指导,以助学栋梁作为重点,积极争取政策和引导社会帮扶,利用 “六有”系统、贫困户“一户一册”等数据,建立信息数据库。

高桥村积极倡导,组织实施“文明四进”活动。与此同时,还将党建论坛、农民夜校、道德讲堂、社科茶座整合运行,形成“四好村”创建直通车,提升了群众素质。村主任刘昌杰介绍道,村上还建立了乡风文明“督导组”、慈善公益“志愿者”、矛盾纠纷“调解员”、环境卫生“清洁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

记者手记

采写“摘帽”贫困村系列报道有感

2016年,根据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确保完成2016年减贫目标任务的通知》(川脱贫办发〔2016〕51号)进度安排,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水库村等75个贫困村2016年达标退出。为了解达标退出贫困村的变化,记者深入各县区典型的“摘帽”贫困村采写系列报道共十篇。

从翠屏区菜坝镇水库村、南溪区南溪街道白鹤村、宜宾县泥溪镇红春村,到江安县阳春镇兴旺村、长宁县竹海镇龙潭村、珙县底洞镇利民村,再到高县来复镇通书村、兴文县大河苗族乡峰岩村、屏山县大乘镇双峰村、筠连县蒿坝镇高桥村,十个“摘帽”贫困村,十幅不同的农村新貌,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在这场兹事体大的扶贫攻坚硬仗之中,改革发展成果的惠及。

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感受到,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中央的顶层设计、制度机制保证,需要省市各地的实事求是、理念创新,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用心用情、实干苦干巧干;需要贫困地区群众转变思想、增强信心、自力更生。同时,整合多方力量,从产业发展、资源整合、基础设施、民生民本等多方面入手,因地制宜、靶向施策、***,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脱贫攻坚新模式,提高脱贫质量。

惟其如此,才能最终达到精准脱贫、防止返贫,才能让老百姓获得实惠,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新闻推荐

精品艺术也是群众的艺术

□叶茜4月26日,笔者从宜宾县获悉,由宜宾县委宣传部、宜宾县文化广电局公开向全县招聘话剧《赵一曼》的演员,以此充实该剧的演员队伍,许多符合报考条件又对演艺工作充满热爱、对演艺技能有着特长的年...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