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忙人”张兴明
人物简介
张兴明
年龄:49岁
擅长:书画 文论
格言:书法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他的书法不同寻常,书法、国画、篆刻自有面目,在戏剧方面也颇有造诣,其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国家级展览,论文《拷问“国展”临作》引起学术界热议,编写的《清代字妖包弼臣》一书还原了南溪先贤包弼臣的漫漫人生,他就是宜宾当前实力派学者型书法家———张兴明。
如今,即将进入半百之年的张兴明正在为个人作品展而忙碌。“这也是对自己近年来工作的一个小结吧!”张兴明说。
书法:一手创造一手论述
1967年出生于宜宾县双龙镇的张兴明从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迷剪纸、喜书法、爱画画。农村人家清贫,没有钱买毛笔,张兴明把未开花的蒲公英放进竹竿里当作毛笔,用石匠使用的钻子在石头上练刻字。
1982年,张兴明考入宜宾师范普师班,1984年,又进入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并受老师骆凤文启迪开始学习文字和篆刻。1985年,宜宾师范毕业后,张兴明回到了母校宜宾县双龙中学任教,在校长李代煊的引领下进入了宜宾书画界。
如今张兴明的书法作品楷行草篆隶五音共鸣,尤其擅长隶书,曾多次入展国家级的书法展览。在书法研究方面,张兴明颇有建树,书法理论亦颇见功力,他的论文经常发表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学术刊物上,论文《拷问国展临作》还引起学术界的热议。论文《“丑书”的本质是浪漫的人格》获得2001年文化部主办的中国第八届“群星奖”。
书法之外,张兴明还涉及诗文词赋,绘画治印,人称“宜宾怪才”,出版有《运行标记———张兴明诗书画印选》。
关注:发展地方文化不歇步
张兴明从来没停下关注民生民本、关注地方文化的脚步。作为宜宾市政协委员,张兴明曾提交了《建议在流杯池修建黄庭坚书法碑廊》《建议在十一五期间修建宜宾会展中心》《建议搜集整理宜宾地方文献》《建议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等提案,被市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办理。
从书法的角度,张兴明细致研究了曾居住在宜宾的著名书法家黄庭坚,《黄庭坚戎州悟笔探源》便是这一研究的成果。该论文分为“黄庭坚在宜宾的文化遗产”、“关于‘常年荡桨’”和“黄庭坚悟笔的内在原因”三部分,将黄庭坚于戎州“观僰人荡桨而悟笔法”的过程还原出来。该论文参加“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学术研讨会”,深受行家认可,广受称赞。
为了弘扬与发展地方文化,张兴明还编写了《清代字妖包弼臣》一书,这本书里基本还原了南溪先贤包弼臣的漫漫人生,让人看到了包弼臣走出书香门第,经过漫长科举,踏上学官道路,开创包体书法,不断完善自身,树立高尚品德的过程。聊到这本书时,张兴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在追述先贤的同时,应当不断地推陈出新,继往开来,让名城宜宾、酒都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在新的历史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文化光辉。”
研究:做学问不走寻常路
张兴明是个忙人。他忙于书法作品出新,忙于收集宜宾民俗文化,忙于研究对书法大家墨迹的研究……
“做学问,我喜欢不走寻常之路,但又踏实思考、深入求证,形成自己的观点。”个子不高、快人快语、性格坦率的张兴明说。“工作再忙,我都坚持看书,不看就睡不着。”
“49年前,生于天府山区,看惯万岁枯藤,听懂修竹筛风,云里雾里便长了点灵根。30年前,开始临帖描红,父望五子登科,我图有碗饭吃,哪里有非份之想?20年多年前,知道书法为何物,用心翰墨并‘私定终身’,显示‘死心塌地’。前些年,因为文艺改变环境,八方见爱,初衷浮名。”张兴明说,“50年一回首,这些年行走在书道上,除了老师的提携,更多是还是要靠勤奋和悟性。
如今,张兴明早年书法的燥辣之气已经消失,长枪大戟的做派明显收敛,已经步入“精纯圆熟”的佳境。“当年,因喜欢秦汉重器神韵而将笔名取为‘古铜’,因住在岷江、金沙江江边,而将自己的书房名为‘听风楼’,如今即将走过5个10年,只觉得光阴似水,时光如梭。”张兴明感慨地说。
晚报记者 李莉娜
新闻推荐
7月19日,在宜宾县城北新区金江丽城小区,该县房管局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地为居民办理入住手续,前期已抽签选房的621户住房困难户,将正式成为公租房的新主人。图为彭华珍老人领取新房钥匙。张玉婧晚报记者...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