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内迁宜宾的工厂(上)
□刘虔 刘燕蓝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后,迅速攻占中国东部、中部广大地区。为了救亡图存、保证战时军用急需,东部、中部各重要工厂如电厂、中元纸厂、天原电化厂、中央电瓷制造厂经过艰苦的抢拆、抢装、抢运与抢建,纷纷内迁宜宾,并迅速复工投产。
宜宾电厂:
1926年,宜宾已有火力发电,但主要用于照明。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宜宾发电厂于1939年5月在宜宾城郊开工建厂。1941年隶属于民国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当时四川功率最大的3000千瓦汽轮机投入发电。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积极推动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奠定在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
曾经的四川能源
1926年,在当时宜宾林家巷的商办“光华电灯公司”已经使用火力发电,由于发电能力有限,当时每晚为城中心“四大街”部分商家照明,四大街即城区东街、小北街、中山街、上北街。后来经过改组发展,发电量、供电范围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用于照明。直到1939年,宜宾下江北马鞍石开办火力发电厂后,宜宾电力才开始有了较大发展,并且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成为了西南地区有名气的电厂。
1941年,电厂以当时四川功率最大的3000千瓦汽轮机投入发电,使得成都、重庆、昆明等省内外各地对宜宾电业刮目相看。1944年初,宜宾到自贡间架设了当时抗日大后方最长一条高压输电线路。这条长87公里的输电线路,将宜宾电力输送到自贡,对自贡制盐和盐化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而宜宾电厂的建成投产,不仅解决了城区及近郊乡镇的用电问题,还使得设于下江北的中元纸厂、中央电瓷厂和盐坪坝的中央机器厂有了电力的保证。
“因战时国防部急需工矿业技术以及交通技术员工,军政部于1942年制定了缓服兵役暂时辩法,以便于在工业上投入更多的技术人员。”从宜宾市档案馆提供的一份《迁川工厂联合会通告》档案资料上足以见得在当时工厂内迁后技术人员的空缺和重要。
中国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纸厂”为宜宾造纸厂的前身,成立于1943年。1950年4月,“中国纸厂”改称为宜宾造纸厂,1951年至1958年底,更名为602造纸厂。1959年1月,602造纸厂与中元造纸厂合并,改称为国营宜宾造纸厂。1978年8月,二厂再次分设,原中元纸厂(或称下纸厂)改称四川省长江造纸厂,602造纸厂(或称上纸厂)改称为四川省宜宾造纸厂。
第一张全机械木浆抄新闻纸诞生
1943年,因抗日战争,日本封锁了沿海地区,新闻纸运输受阻。当时国民党政府中央经济部专家沿长江为上,寻找供应全国的纸类生产基地。宜宾因水电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而从重庆、泸州以及乐山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纸厂股份有限公司”的所在地。
1943年由当时国民党政府中央经济部部长兼全国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正中纸厂总经理金瀚(中国造纸专家,美国缅因州大学制浆制造工程专业硕士)发起并成立以制造机械木浆为主的新闻纸厂———“中国纸厂股份有限公司”,厂部落址在四川省宜宾县安阜乡岷江北岸鹫洲坝(今翠屏区安阜)。
“中国纸厂”初期只有三台小型纸机,工人不到500人,日产量只有4吨左右,所生产的纸主要为国统区的报社提供纸源。经全厂职工的努力,1945年6月1日,我国第一张用百分之百机械木浆抄出的新闻纸在“中国纸厂”成功问世。由于当时国内造纸工业相对落后,中国新闻纸基本靠进口,第一张机械新闻纸的产出,标志着中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新闻纸局面的结束。
产品远销十几个省市
在1949年一份关于《中国纸厂股份有限公司概况》的档案中记录:“照已经装置全部机械之十足产量,每日可产白报纸三百令余(一令为五百张)。如长纲造纸机装置稳妥,则每日产纸量可达八百令。本厂出品之销路在重庆、成都、汉口、上海等市,乙种纸普遍供应市场为兰州、西安等地亦不在少数,甲种纸专供各大书局,印刷出版教科书之用。”而从1958年开始,纸厂开始引进二号纸机、三号以及五号纸机,规模逐渐扩大。大规模投产后的中元纸厂当时在全国业务往来密切,产品除供应本省外,还行销于云南、西藏、贵州、甘肃、青海、新疆、湖南、湖北,山东、浙江、上海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本文图片由宜宾市档案馆提供)
新闻推荐
白花中学在县级四大班子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市、县教体局的精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全县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下,全校师生勇于担当,负重自强,再创佳绩,继续谱写高考本科上线率新篇章!特向所有关心白...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