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茶旅游助力茶业大发展
在“川茶”构建千亿航母的进程中,作为全国茶叶发源地之一的宜宾如何成为川茶产业发展排头兵,引领四川茶叶产业整体升级和快速发展?《宜宾市茶产业发展十年总体规划》提出,未来10年,除了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业、茶叶加工业、茶叶销售业,茶文化及休闲旅游产业收入也要实现60亿。
初夏的阳光日渐炙热。在第九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取得成功和再次称雄2016第五届四川茶博会后,宜宾这个古老的茶乡,又一次在产业发展路上掷出“重磅炮弹”———5月23日,继蜀南竹海、兴文石海之后,宜宾大力推出第三张旅游名片“天宫茶海”,意图形成宜宾“三江三海”(金沙江、岷江、长江、竹海、石海、茶海)的旅游发展格局。
这是宜宾发展茶旅游的冲锋号角,更是茶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 美丽天宫 无限魅力
作为全国知名早茶之乡,宜宾茶园处处皆是;“天宫”在何处?何以冠上“茶海”之名?
“天宫山就是过去人称的‘黄山’。”据宜宾市茶叶站相关人员介绍,天宫山距离宜宾县县城88公里,距蕨溪场镇42公里,此处有茶地7万余亩,其中蕨溪核心区域茶地4.2万余亩,30亩以上的成片茶园3.6万亩,百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园17个。辐射周边乡镇商州、龙池、泥南、泥溪等2.8万余亩。
天宫山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100—1200毫米,每年积雪时间约15天,最长可达50天,厚度达30厘米。最高海拔1400米,平均海拔900米,山顶四季云雾缭绕,常年雾期200天以上。温度、湿度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且茶质上乘。天宫山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连续11年被中农认证中心和欧盟瑞士IMO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茶生产和加工基地。
上世纪70年代,原国营宜宾县黄山茶场职工在黄山分场球场坪茶园旁海拔1000m处发现了一株高13.6m、树幅13.Om、干径33.Ocm、最低分枝高8.Om,当地俗称为“黄山苦茶”的典型乔木大茶树。树体的形态、树高和干径都开创了当时四川古茶树的记录。2010年,宜宾古茶树考察鉴定组在宜宾县厥溪镇万寿村发现黄山野生古茶树种群;其中一株茶树树高20.34米,树龄在600年左右。考察鉴定组认为:该野生茶树种群系川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数量最多、年龄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茶树种群。这些千年古茶树被记入了新编《宜宾市志》,成为宜宾是茶文化的原发地之一的标志。
良好的产业基础、适宜的气候条件、洁净的无污染环境和不容忽视的茶史佐证,使得“天宫”有了成就“天宫茶海”、揭幕宜宾茶旅游大幕的可能。
■ 产业培育配套先行
按照《宜宾市茶产业发展十年总体规划》,宜宾将根据各县区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进行功能划分和空间布局,最终形成宜宾市茶产业发展的“四区、二带、一园、一心”空间布局。其中“二带”是就是茶生态旅游带和沿江茶文化体验带。
宜宾市茶叶站站长刘俊说,目前天宫山高山茶基地已经列入全市10万亩优质有机绿茶生产基地建设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宜宾川茶产业融合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区域,将通过低效茶园改造提升工程和老茶园改种换植工程,进一步提升茶园标准化建设水平,促进茶叶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并示范带动全市茶叶产业发展。
对于天宫茶海的打造,宜宾县委政府已经作出部署,“科学规划、交通先行、水利跟进、政府推动、市场互动”,以“茶业、旅游、文化”相结合的思路,依托古柏-蕨溪岷江大桥建设、宜屏快速通道延伸、仁沐高速建设等交通区位优势,解决天宫山地区灌溉、生活用水、旅游用水等问题,高规格地编制《天宫山·绿色茶海项目规划》,《天宫山现代农业规划》,初步形成天宫山开发的规划体系。同时,深化产业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晚报记者 郑蓉
新闻推荐
晚报讯5月31日,“红领巾与感恩同行”庆“六一”主题活动在宜宾九彩虹生态农家乐举行,宜宾县喜捷镇新联小学的师生和家长们在这里为孩子们喜庆“六一”。上午9点,幼儿班舞蹈节目《幸福拍手歌》拉开了...
宜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