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电力的“老黄牛”
广目 陈鸿晚报记者叶晓姝文/图
他,做为一名生产一线班组长,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以“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工作准则,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他,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带头垂范,吃苦耐劳,在工作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他,没有轰轰烈烈的经历,像一头“老黄牛”,躬耕电力37年,在自己的“责任田”中辛勤耕耘,累了苦了,无怨无悔,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电力华章。他,就是国网四川电力公司宜宾供电公司袁学林。
矮小的个子、单薄的身躯、稀疏的头发、黝黑的脸庞,这是袁学林给人的最初印象。他从“学徒”转为正式工,从普通专业技术人员逐渐成长为企业中坚骨干,从“小苗”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大树”,这位党员先锋的成长经历可以用八个字形容,那就是: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勤奋+善思
完善自我不断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75年,17岁的袁学林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去当知青。
1978年12月,回城后的袁学林通过招工进入了原宜宾供电局(宜宾供电公司的前身),安排到35千伏的南岸变电站当学徒工。进入变电站后,虽然他虚心向老师傅学习,但是由于文化底子薄,在站上仅做些简单的操作和巡视,干了两年多,对变电站设备原理和事故处理还不甚了解。
1982年7月的一天深夜,变电站遭遇雷电袭击发生故障,袁学林向地区调度所汇报不清楚事故情况,在第二天的事故分析中,站长对他语重心长地说,“小袁,你工作已几年了,对这么简单的事故都判断不清……”站长的批评对袁学林触动很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向老师傅请教,多向书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单位上干出一番成绩。
1982年底,刚转正的袁学林调110千伏珙县巡场变电站工作。当时巡场变电站是宜宾供电局南部电网的枢纽变电站,这为生性好强的袁学林提供了一个学习技术的绝好机会,因为110千伏巡场变电站比35千伏南岸变电站的电压等级高出不少,设备更多,110千伏、35千伏的仿苏多油短路器极为复杂,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更复杂,接线方式也复杂,光35千伏的主接线就分为双母线三段式。由于巡场站不断增加新设备,又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再加上该站处于雷电频繁活动区,站上经常进行检修和抢修,所以巡场站的事情特别多。只要站上有工作,袁学林就不回家,不管自己当不当班,均长期驻扎在站上,多操作、多观察、多学习思考。特别是有检修、抢修和安装、改造时,检修师傅把设备打开了,袁学林就对照图纸资料,反复研究,哪个元件有什么功能?哪个部件起什么作用?不懂的地方就问,工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顺利通过了正班考试。
“利用安装新设备,在晚上看标签标牌,对应编号,我自己总结,死记硬背不行,要理解记忆。”回忆往昔,袁学林不无感慨地说:“由于当正值班后,就要带班,责任更大,就更要提高自己了,岗位不断变化,促进了自己学习。”
1987年8月袁学林调110千伏建中变电站,不久他当了副站长,学习的劲头更高了。他在站上搞培训,用笔画图挂在墙上,供大家学习。袁学林说:“讲课前,必须提前思考很多,要做很多准备,这样一来也提高了我自己。”
三个月后,袁学林升任为110千伏建中变电站站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转战110千伏叙南变电站、胜天变电站、巡场变电站,担任站长或值班员,年年被单位评为先进班组,安全生产天数全局第一。
实践+创新
各项工作成效突出
2001年11月,袁学林调到了更边远的红桥变电站担任站长。红桥变电站位于江安县五矿镇,离宜宾远达90多公里。这里的值班人员更少,生活条件更差,连饮用水都困难。运行值班人员的家大多安在宜宾城区,每次来上班光在路途上的时间就要花5个小时,很多人都不安心在这里工作。可红桥变电站有2台4万千伏A的变压器、4条110千伏进出线、4条35千伏进出线等大量设备、场地、房屋,年售电量4亿千瓦时。阵地需要人值守!袁学林来到红桥变电站,他放弃轮休,长期驻扎在站上,带领几名员工打扫清洁卫生,改善站内环境,加强值班安排、安全巡视、各种记录等管理,一干就是3个月,红桥变电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站容站貌干净整洁,记录书写工整,标记标示清楚,设备缺陷消除,工作秩序井然。第二年,红桥变电站参加宜宾电业局变电一条龙劳动竞赛荣获第一名。这样的荣誉是第一次“飞”到边远变电站,之后,员工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个员工都能把设备运行如何,负荷、潮流怎样变化,危险点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在哪里讲得一清二楚。
由于红桥变电站的酸雨、酸雾重,室外防误操作程序锁、各个挂锁极易锈蚀,到使用时不容易打开,经常急得大家团团转。袁学林通过思考,2002年先利用废弃饮料筒做试验,分别制作成适应各种锁具的防雨筒。试验成功后,又做出标准的防雨筒,挂在室外防误操作程序锁上,由此解决了室外锁具锈蚀难开的问题。袁学林的小发明在企业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技术效益,保证了安全生产。宜宾电业局安监部肯定了红桥变电站的做法,决定在全局推广应用。
2008年9月6日中午,110千伏巡场变电站的10千伏636巡洞线开关跳闸,重合不成功,经过检查发现10千伏636刀闸的出线侧有放电痕迹,对出线电缆头又无损伤,几名检查人员难于判断,只能请远在江安的袁学林前去作进一步的分析诊断。他检查现场后初步判断,那是以前的放电痕迹。“8月6日晚上八九点下大雨,这个开关的线路被雷击,两次连续跳闸,那时有可能放电。” 袁学林肯定地说。通过现场检查、查记录后,经过综合分析,袁学林认为可以试送电。事后有同事问他:“10千伏636巡洞线的出线为高压电缆,出线刀闸有放电痕迹,高压电缆未做试验就送电,要是送电不成功引起事故,有可能追究你的责任,你考虑过后果吗?”袁学林说:“像这种情况,我的分析判断应该是很有把握的。”
奉献+责任
铁骨男儿柔情落泪
在110千伏建中变电站工作时,袁学林的家庭很困难,连住房也没有。当时因住房紧张,单位规定非市区的变电运行人员不得参加分房。爱人要袁学林找领导调回近郊变电站工作,以便能在单位分房子和照顾家庭。他又何尝不想回家近点,当他找到领导,但想到和自己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值班人员,想到别人可能还比自己更困难,见到领导后,他的话到了嘴边又咽回了肚里,只好到回家里去安慰妻儿老小,任凭他们埋怨。
“在龙头监控班的两年,我老伴当时身体差,有两次突然晕倒,恰巧这两次都在私人诊所旁,被好心的路人及时送去救治,是医生给我打电话,我才晓得。监控班事情多,大型操作安全压力大,不能轻易回宜宾,妻子住院也只好请老丈母去照顾。”
2003年夏季,110千伏红桥变电站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袁学林已经3个月没回家了,其岳母和妻子来到红桥变电站,陪伴他上班。一天深夜,袁学林的妻子突发疾病,需要立即送宜宾市区做手术,可站上技术改造正处于关键时期,再加上值班人员少,又处于雷雨季节,要防雷保电,他不放心站上的工作,只好联系救护车,让岳母送妻子到宜宾。望着救护车的警示灯在黑夜里忽闪忽现,想到20多年来和妻子分多聚少,这个铁骨铮铮的男儿禁不住潸然泪下。
“袁所长对安全要求很严,是一个对我们‘不放心’的人,经常到现场来‘杀回马枪’,发现违章行为,随便哪个都不得认黄,他的大嗓门要把人吼惨。”正是他对安全的严厉和“不放心”,值班人员逐渐形成了“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他是个“工作狂”!这是同事对袁学林的评价,他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办公室,没有八小时工作制,没有双休日、节假日。不论办公室、还是田间地头的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有同事劝说他,“你是老‘革命’,明年就退休了,还这么拼,有啥子意义?”可他不以为然,只要变电站有施工任务,都会往施工现场跑,主城区、宜宾县、屏山、高县、江安、南溪……宜宾辖区乡村的大小道路,没有他没走过的,变电站和线路他如数家珍。虽说是苦了累了点,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用心呵护好自己的“责任田”是他始终不渝的最大追求。
袁学林说:“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就在电力公司上,我这一生算是与电力结下了不解之缘了!电力员工是我的兄弟姐妹,用户是我的衣食父母!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服好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年来,袁学林曾被四川省电力公司、宜宾供电公司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袁学林对电力事业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展现了一个平凡岗位上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拿着一本本烫金的荣誉证书,袁学林只是淡淡的一笑:“这些都是大伙儿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假的作秀,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朴实!
新闻推荐
晚报讯为积极引导全校师生摒弃陋习,“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进而推动师生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近日,宜宾县孔滩镇初级中学校开展了“摒弃不良陋习,争做文明中学生”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在学...
宜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