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挣脱枷锁寻光明

宜宾晚报 2015-08-11 21:36 大字

开展妇女工作,使赵一曼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升,她越发感到牢宠似的封建家庭不可久居,她要冲出牢笼寻找光明。几位姐姐理解她、支持她,为她去县城求学这事儿多次找到大哥李席儒,却始终无果。

1925年正月初五,赵一曼大清早就和母亲告别,头也不回地上了路。她先去了二姐家,再从曾家湾赶往县城。渡过急流涌浪的岷江,远远望着朝思夜盼的宜宾城,第一次从白杨嘴村走出来的赵一曼眼睛里是前所未有的喜悦!

20世纪20年代的宜宾,已是四川省南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县城,县里办起了几所中学,还创办了川南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汇聚了来自川南各县的女学生,这个师范学校设立了中学部。1925年农历正月十六,赵一曼正式进入这所学校读中学。这一年,她刚满20岁。

在乡下时,赵一曼虽然在大姐夫郑佑之的指导下学了几门功课,但严格来说,还没有达到高小毕业的程度,如今学习中学课程不免有些吃力。幸好有县团委书记的妹妹郑秀石当补课老师,赵一曼的学习很快就跟了上来。

赵一曼的国文老师尹绍周是共产党员,有一次他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不如归去”与卖炒米糖开水的两种声音谁更悲惨》。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写起,赵一曼的文章却得到尹绍周赞许和好评。尹绍周请赵一曼谈感想,赵一曼既谦虚又实在地说,“不如归去”只不过是杜鹃鸟受自然压迫而叫唤出来的哀鸣声,“炒米糖开水”则是小生意人的叫卖声。在夜静人稀时,被压迫、被剥削的小生意人沿着街头巷尾叫卖,等待那些吸足鸦片或清闲的赌钱人来吃喝,发出的“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是凄凉而单调的,这声音中有穷人的悲酸,有社会的不平,比杜鹃鸟的叫声更悲凉……同学们都认为赵一曼说得入理,很愿意靠近她。她也更主动地接近同学,推荐大家读《妇女周刊》等进步刊物,和同学们建立起互相信赖的亲密关系。

不久,学校成立了青年团支部,赵一曼被推选为支部委员。她带领同学们唱新歌、演新戏,死气沉沉的女校在沉睡中渐渐苏醒。

晚报记者 刘亚妮 实习生 刘淑婷 综合整理

注:文中部分内容节选自《赵一曼的故事》(王二路 著)、《中国共产党宜宾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宜宾县历史》(第一卷)。

新闻推荐

400册连环画讲述烽火抗战史

晚报讯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赵一曼诞辰110周年,昨(18)日,宜宾市炎黄食品文化经贸促进会和宜宾市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抗战连环画展览在市图书馆举行。据主办方介绍,展览共分三个...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挣脱枷锁寻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