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陈善昌:难忘的滇缅线记忆

宜宾晚报 2015-07-16 21:50 大字

晚报记者 张玲 文/图

陈善昌老人的家,在岷江河畔宜宾县泥溪镇月波街村51号。儿子开了一家小超市,老人虽不能再做搬运摆放东西的体力活,可还能帮忙照看店里的生意。

老人已经90岁了,听力不大好,可眼睛还行。闲暇时,他就戴上老花镜翻翻书啊报啊那些。儿媳说,爸爸没有别的爱好,每年都要花好多钱买书报,《文汇报》、《文摘周报》、《故事会》、《今古传奇》都爱看。爱看《今古传奇》的陈善昌老人,他的人生何尝不具有传奇色彩呢!

投笔从戎:

独自做出的人生抉择

7月10日,已回月波定居近70年的陈善昌老人,历经岁月侵蚀的记忆,在对记者时断时续的讲述中再现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段历史。

陈善昌1925年在成都出生。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的飞机在中国的上空耀武扬威轰炸,大城市更是它们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 老老小小一大家子人,有点什么好歹可怎么好?陈善昌的父母思虑再三后下决心:举家迁回原籍宜宾县泥溪月波定居。那年,他12岁。

位于岷江河畔的月波,山清水秀。陈善昌有幸平安地在这里度过自己的少年时期,还在当地的学校上学,成绩不错。1941年,他回到了一别四年的成都,在成都市青年会会计学习班学习。

尽管身在学校,不断传来的战况报告,还是打破了平静的学习生活。1942年,年仅17岁的陈善昌独自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投笔从戎,入伍成都军政部教导第二团。

奔赴印度:

成为中国远征军战车营战士

陈善昌入伍的成都军政部教导第二团,90%都是学生兵。老人自豪地说,他们团的战士,都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都是文化人哦!从学校的学生到军营的战士,陈善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适应完全不同的军营生活。步伐训练,熟悉兵器,实弹射击,他认真完成每项训练任务,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上战场和日本鬼子奋战。

成都军营训练10个月后,陈善昌和战友们并没有能立即如愿上战场。他们从新津飞机场起飞,被送往印度进行战车部队军事训练。在印度蓝姆迦,陈善昌成为了由史迪威将军直接指挥的中国远征军战车第四营补给连的一名军士。

学习车辆修理,练习战车射击;先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大约一个月就比较熟练了,随后再学习战车驾驶、战车通讯。学习和训练任务一项接一项,年轻又有文化的战士们学习掌握得很快。

长途跋涉:

滇缅线运送抗战物资

1944年,陈善昌所在的中国远征军战车第四营被派遣回国,他们将承担驾驶战车从印度运输国际援华物资回国,又分送到国内抗日各大战场的重任。

时年19岁的陈善昌,已经是能担当重任的抗日战士。老人回忆说,那时的运输车辆、战车,都是美国提供的。车辆多,但是会驾驶的人却少,所以运送物资的任务很重。一辆运输车辆,配备一名驾驶人员,一名副手。从印度、缅甸出发,通过史迪威公路,经云南、贵阳、重庆、资中、资阳一线,将国际援华物资送往抗日战场。运送一趟,历时20多天,一路上山高路陡,爬坡下坡,都是窄狭的单行道。路途中所经过的地区温度高、湿度大,闷热潮湿,为避免蚊虫叮咬,部队专门发了药水要搽遍全身。

没日没夜的在滇缅线上来回奔忙,转眼就1年多过去了。陈善昌老人清晰地记得这个他铭记一生的重要日子:1945年8月15日。当天晚上,在贵州遵义部队驻扎地,部队首长告诉战士们,日本投降了,抗日战争胜利了!陈善昌和战友们兴奋得一夜没睡。

多年来,陈善昌老人对自己这段留下烙印的重要人生经历几乎只字不提,就连儿女们也知之甚少。90岁的陈善昌老人说,两年前摔了一跤后,身体已经没那么好了。他很想念自己的战友们,其中印象最深的两名战友,一个是同在一个连的张云九,一个是同在一个营的黄乃文。

新闻推荐

宜宾县:全力以赴 同步创建

晚报讯市委市政府作出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宜宾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与全市同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卫生县城。21日,宜宾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丁应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宜宾县将全力以赴搞好宣传...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