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医陈千余:学医成痴 奉献乡亲

四川日报 2013-12-24 14:17 大字

从医42年,足迹踏遍宜宾县王场乡凤凰村每一条沟沟坎坎

□杨叶 倪洁 本报记者 石小宏

每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都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背着诊疗箱,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天晴下雨,行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每个需要帮助的患者身边。他们,就是乡村医生。

陈千余便是乡村医生中的一员,而且在宜宾县王场乡凤凰村,他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42年前,陈千余从王场农村卫生班毕业被安排到凤凰村合作医疗站工作,医疗站是村里学校腾出的一间房子,下雨就漏,环境较差。不过,22岁的陈千余却并不介意这些,他一门心思想着怎么为乡亲们治病。记得有一次出诊,已经夜深了,那时候没有电筒,病人家属要给他做火把,陈千余坚决不要。母亲见他摸黑回家,责怪病人舍不得做火把。陈千余给母亲解释说,病人柴火紧张,没必要专门为他做个火把。

陈千余知道,没有精湛的医术,乡亲们不可能信任他,要为乡亲们服好务也是一句空话。几十年来,他订阅多种医学报刊,参加知识竞赛,并按不同疾病分门别类制作“剪报”,治病不断,学习不断。家人和乡亲们都说陈千余学医成痴了。

上个世纪70年代初,能买到的西药很少,农村卫生站大力推广中草药和针灸治疗。陈千余学得比谁都起劲,比谁都认真。“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一有时间陈千余就背医书和药方,晚上经常背着背着就睡着了。

那时候,我国尚未实现麻疹计划免疫,村里不时有小孩出麻疹,发热、流涕,有的还因此并发肺炎,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只要有人求助,不管白天黑夜,陈千余总是二话不说,背着诊疗箱急匆匆就出去了。有一次从病人家回来的途中,突遇暴雨,一不小心就掉进了10多米的深沟。全身湿透的他不顾摔伤的疼痛,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医疗箱。

从医42年,陈千余的足迹遍布了凤凰村的每一条沟、每一个坎。他甚至很少能睡上安稳觉,无论天多黑、路多远,天晴下雨,病人的需求总是第一位的。

陈千余的热心和认真,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与支持。后来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时,不管是糖丸发放,还是疫苗接种,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小儿麻痹症、麻疹、疟疾、脊髓灰质炎等严重影响村民健康的疾病渐渐消失了。

至今,陈千余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免疫工作记录。这一本本颜色已经发黄、破旧得快要碎掉的工作笔记和“剪报”,凝聚着他40多年来的心血,也见证着他为乡亲们的健康付出的无数个日日夜夜。

往事如烟,但凤凰村村民常常津津乐道地讲述起陈千余的治病故事,但陈千余却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是医生的分内之事。“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光顾着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随时准备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上一把。何况我还是一个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当初20出头的小伙子,到目前60多岁两鬓斑白的老人,陈千余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乡亲们。

新闻推荐

看!合作社的植保飞机

4月15日,在宜宾县蕨溪镇黄金村召开的农机推广暨春耕生产现场会上,空中飞翔的无人植保飞机引起现场阵阵惊呼。参加展演的两架无人植保飞机中,有一架是宜宾县蕨溪镇展鹏合作社今年购入的,属全市首架。...

宜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