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摘帽”贫困村典型系列报道之六 柳暗花明至峰岩 ——兴文县大河苗族乡峰岩村之变

宜宾日报 2017-04-02 06:14 大字

[摘要]——兴文县大河苗族乡峰岩村之变

苗家儿女唱响幸福生活新建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积极开发峰岩旅游

□本报记者 罗友莉 申勇 文/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近日,记者走进兴文县大河苗族乡峰岩村,脑袋里倏然闪现了这一句话。穿过烟雨朦胧的大山,整洁的村道串联起错落的民居,桃花、梨花竞相绽放,薄雾缠绕山腰,云石交织,一幅幅饱含诗情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兴文县大河苗族乡峰岩村幅员面积7.64平方公里,海拔600—1000米,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辖7个村民小组,248户926人,其中苗族210户854人,占全村人口的92.2%,是全省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行政村。全村贫困户65户263人,贫困发生率28.4%。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该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环境风貌整治、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投入,2016年全村实现“一低五有”,人均收入达5257元,退出了省定贫困村。

摸准村情 解决“四难”提升基础设施

3月24日早晨,“第一书记”罗剑秋早早地来到峰岩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新一届村委会班子商量着下一步村上的发展路径。这样的场景对于罗剑秋来说早已是常态。

2015年7月,罗剑秋被选派到峰岩村任“第一书记”,作为最早一批被选派到贫困村的机关干部,罗剑秋工作的重点是摸清村情,搞明白村民发展难题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

“要实现峰岩村的脱贫奔康,首先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罗剑秋告诉记者,峰岩村地形呈“扁担”形,山多谷深、地势崎岖,基础设施薄弱,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网络难的“四难”问题,是峰岩村发展的前提。

解决行路难的“致富路”要修。2013年底以前,峰岩村无硬化公路,仅有一条晴通雨不通的泥泞便道,“出行靠双腿,运输靠肩挑”的现实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2014年以来,峰岩村通过整合通村通畅、幸福美丽新村等项目,新建村组道路16.7公里,实现了7个村民小组通硬化公路;高标准整治组道4公里;公路安全护栏4363米。

解决饮水难的“深水区”要趟。峰岩村大部分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貌,“地上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也是峰岩村的真实写照,如何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2014年以来,峰岩村连续实施了农村人饮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村新建水站一个,集中新安装管道10.3千米,目前,全村248户926人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山泉水、水窖(池)水。

解决用电难的“硬骨头”要啃。争取到农网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220万元,对该村老化的变压器、电杆电线全部更换,优化了电线布设。

解决通讯网络难的“信息战”要打。峰岩村地理位置偏僻,2015年前仅有联通信号,通讯信号较差,盲区较多,且没有通宽带网络信号。针对这一情况,2015年下半年,乡党委政府争取了县移动公司通讯工程和县电信公司网络工程项目,新建移动基站一个,重新架设电信线杆,建设电信网络,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解决峰岩村通讯难问题的同时,也结束了峰岩村无宽带网络的历史。

精准帮扶 多业并举强村富民

今年31岁的刘江常年与妻子在外务工,2015年回乡养殖肉牛,去年总收入有近6万元,这样一笔钱,放在以前是刘江不敢想的。“三月初,我卖了12头小牛,有6万多元,又用这笔钱买了7头牛。”刘江一边给自家的牛添加草料,一边向记者介绍。很难想象,2015年之前,刘江从未接触过养牛。

2015年,在扶贫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刘江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开始了养殖肉牛的发展之路。2016年9月,刘江新建了600平方米的牛棚,从最初的7头牛发展到现在的存栏38头牛,成为了养牛大户。

通过刘江的带动,峰岩村成立了兴文县上峰生态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采取“雪球计划·抱团发展”模式,通过财政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权属,让“分散投入”变“集中投入”,把资金转化为股权、让贫困户变成股民、大户带动小户,逐步扩大村上的养殖规模。

“贫困户通过股权量化得到利息分红和收益分红,村上也有一定比例的集体收入分红。”罗剑秋说,上峰专合社还发挥技术中心、示范中心、防疫中心及材料供应、销售服务的作用,对有散养意愿的贫困户,把新生牛犊借给贫困户饲养,卖后还牛成本,收益归贫困户、村上、专合社三方按9:0.2:0.8比例分红。

“针对峰岩村的具体实际,我们提出‘保证当期,近中互补,谋划长期\’的产业发展思路,既要考虑‘输血\’,也要考虑‘造血\’,让贫困户有可持续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罗剑秋告诉记者,肉牛、乌鸡、蔬菜产业,实现当期产业短平快促增收脱贫;李子产业实现中近期产业互补增收防返贫;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是实现远期奔康致富的产业。

村上48户贫困户均建有12至30平方米鸡舍,2户建有50平方米鸡舍,每批次户均可养殖100只至300只,养鸡收入户均近2万元,纯收入不低于5000元;19户贫困户散养96头牛,全村37户农户共存栏132头牛;成立锣峰生态李子专业合作社,采取“专合社+基地+贫困户(农户)”模式,基地共流转土地1450亩,涉及农户101户,其中贫困户17户,实现贫困户既有土地流转费收益,又有在基地务工收益。同时,专合社又带动36户贫困户自发种植经济果木。峰岩溶洞号称兴文第二个石海,洞内保存完好,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峰岩正大力招商引进有实力的业主开发峰岩旅游。

人和村美 描绘脱贫攻坚新风貌

脱贫攻坚和***就是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做到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对于峰岩村五组的贫困户刘文成一家人来说,房子问题一直是他们的“痛点”,去年农历11月,一家人搬进了五组李子凹聚居点,圆了“安居梦”,“痛点”成了“幸福点”。

“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只花了一万多元,就能搬进100平方米的新房,楼上还有一个大阳台呢!”3月24日中午,记者走进刘文成的家中,说起去年搬进的新房,他满脸笑意。据刘文成介绍,一家四口常年在外务工,老家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在7年前就不能居住,“每年回来过春节,就在亲戚朋友家里住。现在有了好的政策,让我们搬进新房,全家人在新房里过了一个团圆年,觉得很满足。”

记者了解到,峰岩村精准确定危房改造5户20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0户75人。易地扶贫搬迁点分为五组李子凹聚居点和二组灯泡上聚居点,2个聚居点共投入资金260.07万元,房屋依山而建,体现着民俗文化与苗族风情,且样式美观、坚固牢实。

“要在这边统一建牛棚、鸡圈,建好了我们家就准备养鸡养牛。”刘文成本来担心搬到新房以后,没有地点发展养殖,村上的规划和干部们的承诺给他打了一支定心针。2个聚居点分别紧邻罗峰生态李子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峰岩溶洞核心景区,聚居点还将统一建设了牛圈、鸡舍发展养殖业,并将其规划为乡村旅游集散点,搬迁户可利用乡村旅游人流特点,兴办苗乡客栈、销售苗乡特产、体验苗乡田园等增加收入。

但是,作为全省行政村中苗族同胞比例最高的村,峰岩既没有统一风貌,更没有体现地域的民族特色。如何通过文化的展示、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活习惯的改变来提振贫困户及全村群众的精气神?

“改造房屋风貌,打造苗族文化村寨。”罗剑秋给出了答案。目前,峰岩村已完成房屋风貌改造91户。对农房墙壁进行手工绘图,已绘制富有本村特色的苗族图案26幅,并树立苗乡寨门,展示秀美峰岩。同时,大力实施绿化、净化、美化“三化工程”,让村民真正“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建有办公室、服务大厅、农家超市、篮球场等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让群众“有事到阵地办理,无事到阵地休闲”。

回望峰岩村的脱贫之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环境风貌整治等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峰岩村一道道贫困的枷锁。

展望峰岩村的未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新风已然渗透在了峰岩村的筋骨脉络之中,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生活愈发清晰。

新闻推荐

兴文启动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四川经济日报宜宾讯(记者杨波侯云春)记者从兴文县旅游局获悉,日前,该县制定了《兴文县2016-2020年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方案》,计划在未来五年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25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

兴文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