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社会需要志愿服务常态化

宜宾日报 2017-03-22 06:17 大字

□刘婧

据《宜宾日报》报道,在全国第16个公民道德宣传月和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54周年之际,宜宾市首个志愿者学校——兴文县志愿者学校正式授牌成立。据了解,兴文县志愿者学校是全市首创,旨将现有志愿者协会与志愿者学校相整合,实现志愿培训专门化、常态化,以此提升群众的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各志愿者分会志愿服务质量,打造品牌化的志愿服务项目。

每逢进入3月,在全民学雷锋的浓郁氛围中,我们总能在各种报纸网站上看到诸多类似的报道:福利院、敬老院“门庭若市”,大街小巷,布满各种便民服务摊点。但这“一阵风”刮过以后,义务服务、做好事又变得寥寥无几。也因此有网友调侃,“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正是因为志愿服务在当下没有形成一种习惯、一项硬性任务,一些应景而生的志愿者们多半就是应付了事,最后只能落得个“作秀”的话柄。

在笔者看来,让志愿服务常态化,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养成志愿服务的习惯,是一种高度的行为自觉、文化自觉、道德自觉。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如何将雷锋精神真正植入人心,融入血脉,如何让志愿服务精神在年轻一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如何真正让志愿服务精神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才是今天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就像在兴文县志愿者学校授牌仪式上,兴文县志愿者学校名誉校长、雷锋的战友陈国辅老人所说:“即使我哪天走不动了,但有这些志愿者的传承,我就非常放心了……”

笔者始终相信,志愿精神可以星火燎原,通过接触志愿者,体验志愿服务,亲身感知志愿精神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让“精神”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感知,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地渗入心灵,在潜移默化中修炼成“内心自觉”。作为志愿者学校,笔者希望它能够如同最初设想的那样,成为一种高尚的载体,承载着大众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的期望和肯定,使志愿服务变得更加专门化、常态化,充分利用各个志愿者的专业特长,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将自己的能力奉献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帮助。

新闻推荐

兴文县成立志愿者学校

本报讯(梁俊)在全国第16个公民道德宣传月和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54周年之际,3月3日,宜宾市首个志愿者学校——兴文县志愿者学校正式授牌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期培训会。全县所有志愿服务分会100余名志...

兴文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文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