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制调整后 屏山县培育村集体经济的思考

宜宾日报 2020-12-24 00:36 大字

□黄宏

屏山县随着村建制调整改革后,村集体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培育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为当前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调研中,乡镇、村干部及第一书记反馈信息:认为“村集体经济不必要、不需发展”占25%;认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发展不起来”占65%;认为“要大力发展、有信心发展”占10%。表现出多数基层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上级要求搞村集体经济,就敷衍应付。

(二)思路不清。一是没有谋划。各乡镇几乎没有制定本乡镇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70%的村对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等完全不清楚。二是定位不准。30%的村干部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就必须有大投资,上大项目,“一口吃成胖子”。三是没有行动。20%的村干部光有想法,面对项目投资,过分谨小慎微,怕风险,不敢担当。

(三)办法不多。大多数村干部对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束手无策。一是县级职能部门、乡镇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载体,缺乏一对一精准指导,目前仅有实施股权量化的村在探索。二是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少、渠道窄,政策资金主要投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到户项目上,对村集体经济直接投入基本没有。三是多数村干部带领致富能力不强,缺乏运用市场经济机制、组织农民专合社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集体经济的本领。

(四)管理不严。一是“三资”疏于管理,运用不好。有的村干部法规政策不熟悉,“当家理财”制度未落实,导致村上的资源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有的村把村级资产无偿给人使用。二是村务监督缺位。有些村财务公开半遮半掩、民主理财流于形式、财务收支缺乏预算等老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三是考评激励不够。对各村考评指标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硬性要求,没有支撑持续收入的实体产业。

二、屏山县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提升村“两委”抓集体经济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转变观念。引导乡、村党员干部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村“两委”办事能力、领办村级公益事业的重要条件,理直气壮地抓集体经济。二是坚持“双带”。把村“两委”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产业大户培养成村两委干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支会经营、懂管理、有技术的村干部队伍,发挥他们的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优势,做到有人抓集体经济,会抓集体经济。三是加强指导扶持。县上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聘请财政、发改、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专家,研究各村情况,拟定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工作建议,定期分片指导村“两委”干部、农村经济组织带头人,县级帮扶单位把指导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帮扶事项,因地制宜,精准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村集体经济。

(二)经营“三资”,促进集体经济的就地转化。一是清理家底,建立台账。清理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明确债权、债务,资产类型、数量,合同、协议情况,集体耕地、林地、荒地、水塘等利用价值、市场效益等,凑少成多,积水成流,首先解决有村集体经济的问题,消除“空壳村”。二是盘活资产,创收增效。盘活流动资金,投资兴业;盘活固定资产,租赁经营;盘活林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与使用权,用林权证和经营权证、土地使用证作抵押,向银行借款,投资优势项目,通过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加强监管。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落实集体资产管理责任,按时公开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三)发展产业,奠定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坚持“一村一品”,选择自然环境适合、经济效益稳健、群众积极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干部、党员先种先干,带头调整产业结构,用产业发展的实惠、效益,带动群众跟着干。二是乡镇要做大产业规模。对一个区域内已经集中连片发展起来、产管销比较成熟的产业,向周边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村“复制、推广”,让村产业发展降低风险、套用技术、共享市场,加快发展,少走弯路。三是政策资金重点扶持。制定村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将上级配套的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用于技术指导、种苗补助、销售补贴等,减轻群众产业发展成本压力,引导党员群众放宽眼界、克服困难发展产业,避免行情好使劲干、行情差使劲砍的短期行为。

(四)利益联结,挖掘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一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提高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为产业提供技术、农资、管理、销售等服务,按产值提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作为产业发展的“公积金”、村集体事业的“储备金”,进而实现村集体经济的持续来源。二是进一步探索股权量化。探索“养殖收益+股权收益+二次分红”三重收益,在专合社与农户之间搭起了一座合作共赢的桥梁,在助农增收的同时,让村集体有经济来源。三是资财投入股权量化。统筹整合聚居点建设、重大项目、产业扶持发展等项目资源,整合债券融资贷款、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实施分类股权量化,促农持续增收,促进集体经济壮大发展。

(五)因地制宜,拓宽集体经济的创收模式。一是组建经济服务组织。城镇周边的村可成立运输、拆迁、劳务等公司,采取“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村企合作共赢。对于有企业入驻的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由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共建村提供土地、劳动力等,推进企业与村集体共赢发展,如龙溪的富硒水稻。三是因地制宜,开发资源。对集体所有的山、林、坡、田、塘、水、风景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增加集体收入。如龙华、龙溪林地资源丰富的村,发展经济林;如书楼、龙华等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发展生态旅游、采摘园、农家乐等服务项目。四是灵活应用好发展集体经济政策。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村民聚居点建设;积累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获取建设用地指标收益分成,增加集体收入。

(作者系屏山县委党校经济学高级讲师)

新闻推荐

新安镇 召开“有事来协商”聚居点规范化管理协商会

本报讯(蔡馨慧)12月10日,屏山县新安镇组织召开第一期“有事来协商”聚居点规范化管理协商会,在镇内的县政协委员、相关镇领导...

屏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屏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