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模式” 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典范

宜宾日报 2020-01-14 00:42 大字

△屏山县浙川扶贫协作纺织产业示范园。屏山县委宣传部供图△“红船领航·种子计划”远程互动直播课堂启动。学苑街小学供图△工人忙碌在天之华纺织企业车间。本报记者 邓烨 摄△来自全国各地纺织企业相继落户屏山。屏山县委宣传部供图△一间间标准化的厂房错落林立。屏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邓烨 文/图

2019年,屏山县脱贫摘帽之年,该县顺利通过省级专项评估验收,7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动态调整后的10742户4281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一超六有”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达到贫困县摘帽“一低三有”标准。

成绩来自各方力量的汇集。根据中央决策部署和浙川两省安排,2017年3月,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两年多来,两县践行红船精神,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逐步摸索出较为完善的四项机制和点线片面“4+4”协作模式,取得较好成效,2018年在全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好”等次第一位。2019年8月,全国携手奔小康行动培训班现场教学走进屏山,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山海模式”,为全国携手奔小康行动提供了有效借鉴。

被频繁点赞的“山海模式”,究竟探索了怎样的先进经验,给屏山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教育等方面带来了哪些支持和帮助呢?

远程智慧课堂 让两地教育同步

“我们先后开展了10多次远程同步课堂,涉及了语文、数学、体育、科学等学科,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行为,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近日,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教科室主任罗萍一边总结这一学期的工作,一边细数智慧教育应用在该校的成效。

2019年10月30日,“红船领航·种子计划”远程互动直播课堂在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校同步举行启动仪式,这是嘉兴市对口帮扶屏山县的又一个新项目的落地,为屏山教育送来了及时雨。

在屏山县学苑街小学二楼教室,记者看到了这间特别的课堂。教室内,不仅前后两面墙上都有很大的显示屏,桌椅也是特制的多边形,让每6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呈现多个圆形。

罗萍告诉记者,远程同步课堂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两校师生的互动。例如数学课上,当海盐县实验小学老师提出问题,屏山县学苑街小学学生也能迅速举手回答。这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沿海的先进教学,也让老师们看见了教育教学的差异。

“不可能的实验变成了可能。”“科学课还能这样上!”“听郭老师上课,我就很高兴,非常喜欢他风趣幽默的介绍。”……短短两个多月来,远程同步课堂就给屏山县学苑街小学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更高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也更高涨了,往年无人问津的全市“课堂教学大比武”,今年也有多名教师敢于积极报名参与了。

学苑街小学数学教师郭静感触地说,以前生怕课堂上讲少了,学生理解不了,听了海盐实验小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慢慢开始注重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留够时间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去探索。

据了解,该项目依托远程智慧教育帮扶,旨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目前为开展的第一阶段,在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四川省屏山县学苑街小学各建设一间远程专递课堂一间,通过建设名师网络课、远程专递反馈课堂、跨域同步互动课堂“三个课堂”,实现点对点优质资源共享,为屏山县学苑街小学培养一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教师,全面提升学苑街小学教学质量。现已惠及该校教师90余名,学生近1000名。下一学期,远程同步课堂将在屏山两所小学再开设3间课堂覆盖到更多师生。

今后,屏山县还将已取得的教学资源通过县教育城域网直播或点播,让学苑街小学与县内1至2所学校结对帮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从点到面的辐射,推动屏山县全面开展远程专递课堂应用,促进优质教育均衡。最终实现该县全面运用和推广嘉兴市平台资源,教师充分使用平台资源备课,学生充分使用平台资源扩展知识,优质教育资源面对面的推广。

海盐专家支招 巧解“丰产不丰收”难题

“临近春节,这次我们又带来了许多屏山农产品参加嘉兴农展会。”1月9日,浙江省海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常务副主任、海盐县农业首席专家王金良忙着为屏山农产品参展作准备。这一次,随同他前来的还有屏山金元果品专合社和原林茶业相关人员,带着屏山茶、屏山柑橘等名优农产品参加为期一周的展会活动。

除了为企业、专合社参展牵线,王金良还在持续关注屏山茵红李的控产提质。

茵红李是屏山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该产业一度出现丰产却不丰收的情况。短期内,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茵红李产业提质增效?这一问题不仅困扰了当地群众和农技专家,也引起了海盐县的关注。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与屏山县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工作以来,两县密切沟通对接,2018年10月,王金良来到屏山县农业农村局挂职,组建农技专家团队,推广茵红李控产标准化技术,解决屏山农业发展的瓶颈难题。

当年,屏山通过实施“屏山县茵红李标准化生产与品牌营销项目”,创建了高标准基地6300亩,创新农技推广零距离模式,示范带动全县茵红李提质增效,取得了增收1.5亿元,脱贫2500户的好成果。

“去年8月,我们举办了2020年茵红李标准化生产千人培训大会,就是要让屏山县茵红李标准化生产向纵深发展。今年我们还要继续加大推广力度,计划实施面积2.6万亩,其中新增2万亩。”王金良说,近期正是茵红李修剪整枝的关键时期,县上持续开展了大讲堂等活动,通过发展土专家,利用微信群推广微视频等方式,向广大果农普及茵红李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产业提质增效。

据了解,浙江省嘉兴水果市场是国内第三大专业水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250亿元以上。依托嘉兴水果市场,海盐挂职干部主动对接嘉兴水果市场主管部门嘉兴市供销社,屏山县相关负责人赴嘉兴水果市场考察,签订了合作协议,搭建起消费扶贫的平台。

2020年全县范围标准化推进实施后,预计每年可为果农增收5亿元以上,带动2万余户农户稳定增收。两县合作在海盐开设“屏山名特优农产品海盐直销店”,海盐县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消费扶贫,预计年底可实现营收超1000万元,带动困难群众1000户以上,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立足本土共建共享 获评“全国纺织产业示范园区”

数九隆冬,走进岷江河畔,紧邻屏山高铁站,一座座新建厂房拔地而起,屏山县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建设如火如荼,大型货车穿梭园区,纺织车间机器轰鸣,处处热火朝天。

“以前没想过能回乡做纺织工作,收入待遇不比在外差。”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涡流纺车间负责人蒲燕面带笑容地说,她就是宜宾本地人,从浙江嘉兴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建厂起,就在嘉兴做纺织工作。去年,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屏山县王场产业区建厂,她便被公司派回,负责管理涡流纺车间。

在该厂从事纺织的普工,也有不少屏山当地人,进厂就业不仅能解决食宿,每月最低还能领到3800元的收入。

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是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落户屏山,也是屏山县王场产业区的浙川纺织示范园首家纺织企业,总投资28.9亿元、占地350亩,投入最先进的涡流纺500台套,2019年3月试生产,预计2021年全部建成投产。

企业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为新建多层厂房,土地利用率高,投资强度大。生产设备80%为进口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将形成全球最大的涡流纺基地。全面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产120万锭(20万吨)纱线生产能力,实现年产值40亿元以上。年创利税3.8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1200人以上。

“送资金、送帮扶只是暂时的,实实在在地建设产业园,才能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打好产业基础,对今后长远发展更有帮助。”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对口支援协调处副处长何圣楠看了浙江和四川两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帮扶案例后说,这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仅仅是屏山县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众多建设项目中的一个。自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以来,浙川两地针对屏山县域经济缺乏支柱产业的现状,聚焦屏山所需、立足海盐所能,精心指导屏山选准纺织支柱产业。

近年来,两地积极共建浙川纺织产业扶贫示范园。海盐县指导屏山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嘉兴、宜宾两市出台《加快纺织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共谋产业政策,并共用招商渠道,共建入驻门槛,共优项目服务。

目前,园区已引进纺织企业20户,用工3000余人,其中贫困户365人,残疾贫困户60余人,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1480余人,计划总投资105亿元,2019年产值可达50亿元。园区还被评为了“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

新闻推荐

“亲”行千里“亲”担忧 屏山县赴海盐县看望慰问外出务工农民工

——屏山县赴海盐县看望慰问外出务工农民工

屏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屏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