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汪公路 深藏廉与正
四百多年前的屏山与安边厅(今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交界,一群衣衫褴褛当地民工和来自永宁(今叙永县)的士兵,用火烧和钢钎铁錾的原始方法,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开凿出沟通马边和屏山的一条通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叙马驿道”。三千永宁军,从几百里开外的叙永老家急急奔赴战场,平定了叛乱之后,又继续开山筑路,续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历史。
“三雄事件”成为导火索
如果不是因为发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凉山的“三雄事件”,汪京恐怕一辈子与马湖府没有交集。
马湖府,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设置,下辖屏山县和安边厅等地,这一带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家支势力错综复杂,加之明朝的苛捐杂税繁重和处理社会矛盾方式不当,导致朝廷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尖锐。
马湖府是小凉山的军事重镇,历来为朝廷重视。小凉山一乱,牵扯到朝廷在大西南地区的神经。《明史·卷一百三十五》记载:“邛部属夷腻乃者,地近马湖。其酋撒假与外兄安兴、木瓜夷白禄、雷坡贼杨九乍等,数侵掠内地……及建、越兴师,又藏纳叛人。元泰乃令都指挥李献忠等分剿。贼诈降,诱执献忠等三将,杀士卒数千人,势益猖獗。”
汪京正是在撒假、安兴、杨九乍等人作乱的情形下被徐元泰调往马湖,可以说是临危受命。他一面与叛军交战,试探对方势力,一面招抚反叛意志不强的安兴,在信中阐明官军的主张,力劝安兴趁早收手。汪京渐渐知道,真正为祸一方的毕竟只是几个头人,下面的很多百姓只是被裹挟,不得不听从头人的话,如果能通过和平的手段结束这场战乱,那么将避免成千上万的人牺牲,也为将来恢复生产留有后备劳动力。
《屏山县志·边防志》:“万历间,普书之子撒假踵恶不悛,僭称西国平天王,结党于本府黄螂。夷首安兴与结姻于雷波,夷首杨九乍号为三雄,横行边境,抄掠荣丁、赖因、烟溪(三地俱在马边境内)等处”,这三人纠结上万人,给边境百姓带来了深重苦难。“事闻于朝,命总兵李应祥讨之,以副使李公士达监军,征调汉土官兵四万,并叙南卫三所兵丁,分为三路”,经过一番艰苦地征战,采取能招抚的尽量招抚,把被裹挟的百姓解救出来。
万历十七年(1589年),局势平定。汪京不滥杀无辜的建议得到了李应祥的采纳,也受到当地人的称赞,他在地方上的威望逐步建立。朝廷给他任命了新的职务,责任更显重大。《明实录·神宗实录·卷二百九》记载说:“吏、户、兵三部覆四川抚按,条议川南善后事宜:一议马湖府荣赖二乡添设安边通判一员……一议将见在军中任事通判汪京加同知衔,管安边知县。”汪京在历时近两年的战役中把马边的一山一水几乎走了个遍,底层百姓的艰难困苦他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在修筑了赖因城(今马边县城所在地,平定叛乱后,朝廷改名新乡镇)的城防工事后,他再次请求四川巡抚徐元泰上书朝廷,希望能打通马边到屏山的交通要道,一是改变闭塞落后面貌,二是便于在紧急时刻调动军队。鉴于马湖一带崇山峻岭,森林密布,必须有一条贯通全境的大道,朝廷很快批准,还调拨了一百石大米和一百两黄金———对于如此浩大的工程来说,这点物资只能算杯水车薪。此时的汪京,已升任马湖府安边厅同知,加上平叛立了功,官至五品。他没有忘记身上所肩负的重任,平叛只是手段,安定社会和发展地方经济文化才是目的。真正要改变马边地区的贫困,唯有打通千百年来阻碍人们与外界交往的要道,才能让当地融入外部世界。
徐元泰的上书在朝中得到充分讨论,大多得到批准,有些是具有战略性的建议,很有可行性,如“一议雷波本属马湖亲管,一旦叛马湖而附腻乃,今既破巢,一切差粮依界种办;一议中镇一带地方委官丈出四千六百亩有奇,令土民开荒三年后照屯田籽粒分别纳米,其六牌村土民既入县籍,旧额马匹公费等项照数认办;一议大河坝复业流民二百余家,应在马湖府城中建立一县,设知县、县丞、典史各一员。其泥溪等司、里甲、钱粮皆属县管理;一议将叙马泸兵备移驻马湖;一议马湖大河坝逼近腻巢,设守备一员,建堡筑城,令其驻劄留兵三营,营各六百,仍于西宁水池各留兵一营,以为犄角……一议腻(腻乃一带)夷已平,将戍守班军撤回本卫;一议会川夷类杂处,守备责任匪轻,将指挥佥事张可大推补,得旨新设通判,驻劄(驻扎)镇名新乡新。设县名屏山,巡简司(本名巡检司,因避朱由检名讳,改为简)名龙源。叙马泸兵备官往来建武、马湖整理弹压,不得专驻一城,余各如拟。”大体说来,徐元泰的奏议有如下几条,一是划拨土地屯田,把流民纳入县籍,增加劳动力。二是在马湖府中划出一个新的县,这个县就是现在的屏山县,自万历十七年始置,把泥溪长官司等少数民族自治机构划归屏山县管理。三是加强军事驻防力量,将叙马泸兵备道移驻马湖,安边作为军事重镇的地位确立。
千锤万凿出深山
万历二十年(1592年)六月,工程正式动工。筑路工程浩大,且朝廷还在批复中定下了开工时间。形势不等人,在仓促与严峻之下,能利用起来的人,都要充分调动起来。赖因当地的百姓和平叛前从永宁调来的三千军士,成了主要的筑路力量。筑路所需石工、木工和民夫,即便是义务劳动,也要管生活问题,朝廷下拨的一百两黄金早就告罄。汪京毅然把自己的俸禄捐了出来,在他带动下,当地很多士绅也踊跃募捐,屏山和马边一带的百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夷(古代对彝族的通称)汉人民在陡峭的山崖上,没有炸药,就用最原始的架柴火烧,再浇冷水的办法,使石头迸裂。利用简陋的工具,硬是在陡峭的悬崖上凿一条路来。几百上千斤的石料,利用铺圆木滑动或者杠杆撬运,及时运到工地。汪京利用中间几处同时开采石料,往两边同时砌筑的方法,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又可以使工期缩短不少。
他始终关注筑路的进展,并亲自参与监督。第二年九月,一条三尺宽,长三百五十里的大道穿过悬崖峭壁,从叙府(今宜宾市)沿金沙江到石角营(今新市镇),再沿中都河而上到达野猫溪,经荞坝、石丈空、靛蓝坝,最后到达马边。叙马驿道的开通,为马边铺平了对外联络的大道。山里的特产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带来的财富又加速了马边的建设。外面的丝绸和先进文明,随着石板路上的马匹,进入了马边后,又与其他运输要道相连接,可以从云南出国。
正是因为这条路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改变了他们落后的生活方式。所以,汪京的上级马湖府官员命人在几处岩石上分别刻下了“汪公路”三个大字,以示对其功绩的肯定和褒扬。在今屏山县和马边县境内,当年的石刻还清晰可见。在中都和马边,分别立有指路碑,指示到各地的方向。
汪京知道后,一时踌躇万分,“汪公路”三个字带给他莫大的压力,一来他只是个小小的同知,更重要的是,这条路是三千永宁军和新乡镇百姓拼了老命才修完工的,如果把成千上万人辛辛苦苦筑路的功劳一人揽在头上,那是贪天之功。思索再三后,他终于找到一个能平衡各方的策略:提笔写下“永赖同功”四个大字,命人用糯米和石灰捣匀混合,放大书写在中都河对岸的火烧岩石壁上。“永赖同功”的含义,应是三千永宁军将士和赖因城百姓共同的功劳。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人才乃治国之本,治理国家需要敢担当,有奉献精神的人。合理地选人用人,可以减少许多迟滞,也能发挥人才在职位上的能力。从今天的角度来讲,用人要有胆识和魄力,站在政治的高度上,向优秀人才倾斜,要合理发现人才、挖掘人才、配置人才、使用人才。像汪京这样的人,一是心系百姓,苦百姓所苦,病百姓所病,才能踏踏实实地把一件别人看似难于上青天的任务完成。他的廉洁与自律,也成为当代廉政教育可资借鉴的一笔财富。
“汪公路”上忆汪京
清代至民国年间,叙马驿道一直在使用。除了传递官方文书外,也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百姓的出行和商贾的往来,路上行人络绎不绝。
如今,四百多年过去,屏山和马边境内的公路四通八达,对外交流畅通无阻,叙马古道已经废弃,但是不能磨灭它在历史所起的巨大作用。一个敢于担当的地方官员,在险恶的环境下把别人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办好了。他带头捐出俸禄,组织当地军民开凿道路,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汪京凭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畏流言谤语,在偏僻穷困的地方做出惠及百姓的政绩,确实是当时官吏中的“异类”。比起那些任期一满,就拍屁股走人的官吏来说,其人性的光芒是可贵的。况且当时的马边,处于地理要冲,民族事务繁杂,地方官的工作千头万绪。汪京心里装的是替马边百姓办实事的谋划,他迎难而上的精神,给身边的同僚做了榜样,也受到上级的重视。放在今天,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地方官员若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必须深入群众中,把老百姓的殷切希望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以一身正气做后盾,做好新时代忠诚有担当的好干部。马边县已经在县城塑起了汪京的铜像,供后人纪念。下一步还要打造一个以汪京命名的广场,弘扬廉政与爱民的文化主题,也算是若干年后叙马驿道的文化价值得到另一种意义的重生。
新闻推荐
背靠老君山,面对八仙山的龙华古镇,这个位于川南屏山县的古镇,是如此令人神往。作为古代的边陲重镇,它不仅仅是军事要冲,在社会...
屏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屏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