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绿色转型路

四川农村日报 2018-10-23 06:45 大字

稿件来源:下转02版

上千家土纸厂,一度是屏山县龙华镇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去年3月该镇土纸厂全面关闭,村民生计怎么解决?请看——

□本报记者 周金泉

10月16日,记者走进屏山县龙华镇,只见群山青翠,昔日因造纸污水横流、鱼虾几乎绝迹的大小龙溪河清水潺潺。这一切可谓来之不易!龙华历来是屏山县的造纸重镇,为了绿水青山常在,去年3月,龙华镇根据县上的部署,全面关闭了1134家土纸厂。一年多来,众多村民拉开了产业转型的序幕,一个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逐渐在龙华落地生根。

反复考察重新恢复桑蚕业

土纸厂关闭以后,龙华镇会河村重拾丢掉多年的老产业——栽桑养蚕。这一步,村干部们走得非常慎重。

“几年前,镇上就在宣传要关闭土纸厂。关闭以后,必然要产业转型。”会河村村支书马廷钊说,“2015年10月,我就带着村‘两委’四处考察,试种过核桃和李子等水果,都不适合。后来,我们觉得还是恢复栽桑养蚕(自1985年以后,会河村的蚕桑业就被茶叶取代了)比较适合我村的实际。我通过考察,发现1985年至2017年的蚕茧价格是稳中有涨。”

至去年10月,会河村“两委”才把栽桑养蚕的产业确定下来。

全村过半的村民或利用空闲地、或茶园间种,都栽上了桑树,至今年已栽了400亩。会河村八组农户王启友两口子栽了5亩桑,今年养了半张纸蚕种,到9月卖了13公斤蚕茧,初战告捷。他说:“栽桑养蚕是环保的需要,还能找点烟锅巴钱。我家还有闲地,准备再整几亩桑。”

在镇领导的支持下,会河村与公司构建“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养幼龄蚕,稍大以后交给农户饲养,这样,农户喂养20多天就可卖茧,公司负责收购。马廷钊说:“等3年过后,1亩桑就可养一张纸、养五季,每亩收入上万元。现在,要桑苗的村民多了,我们周围的稻田村、打鱼村马上就要栽桑苗了!”

水质变好养冷水鱼办农家乐

龙华镇境内的大小龙溪河,本来水质极好,适合冷水鱼生长。在土纸厂全面关闭之前,龙华镇中埂村村民刘永珍就预料到大小龙溪河终会有生态恢复的那天。因此,她提前去学习了水产养殖技术。这几年,她用大小龙溪河水养殖的娃娃鱼、细鳞鱼,求购者络绎不绝。此后,她家还办起了农家乐。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屏山原创歌舞 《幸福彝人》将首次亮相

本报讯(记者罗雯心陈玉霞)“我是多彩的彝人,一笔一笔描绘图画,三百六十五次月落太阳升,我总在装扮那个很美很美的家……”昨(20...

屏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屏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