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明上坟

宜宾日报 2017-03-28 00:00 大字

□彭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屏山县农村的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好。对于小孩子来说,清明“上坟”,能吃回锅肉和腊猪舌头、猪腰子,打一次牙祭是最美的事情。那时候,吃肉的时候不多,过节是真正美好的事情。大人从集市买回的猪肉,总是先割下一小块,抹上盐巴和豆瓣酱,裹上从地里摘来的菜叶,放到烧木材的灶头里,用木炭烧熟,香味扑鼻,几口吃下,一下就解了馋。然而,对于“上坟”,还只有一些朦胧的概念。

那时,“上坟”前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很多东西需要自力更生。烧的钱纸是用草纸裁割后用专用的小锤和纸钱刀打制的,“福纸”是用白纸包裹钱纸后用毛笔写上祭文制成的,火炮还是土火炮,一响起来震耳欲聋。这时候,老师教的书法、手工有了用武之地,在父辈的教导下,包福纸、写福纸,打纸钱、撕挂钱,忙的不亦乐乎,真实感受了民族文化的传承。现在,什么都是做好的,出钱就可以买到,土火炮也变成了“大地红”。虽少了很多事前准备,但是民族文化的烙印没有变化。

清明节当天,一大家人,少的十几号人,多的几十上百号人,老的、壮的、少的一个都不落下,爬山涉水、翻山越岭,来到过世祖先的墓前,扫墓、祭祀,香烛祭品一应俱全,漫山遍野响彻鞭炮声。如过世先祖多的,还要辗转多地,为的是让每一个逝去的先人都得到祭拜。扫墓时,遇到先人墓旁无人祭扫的墓,还要烧上些香烛纸钱。父辈将“上坟”的程序讲的很清楚:修正墓地→折绿挂钱→点香燃烛→上肉上果→烧纸敬酒→磕头拜祭→放炮送别……各地虽有微小区别,倒是大致相同。清明节拜祭辈分也有讲究,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长孙、次孙……以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纸钱燃尽后方可离开。作为小孩子,跟着一家老小,跑跑闹闹,放放火炮,也其乐融融。

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像父辈教育我一样,教育我的孩子,清明节是祭祖的节日,再忙再累也要到逝去的祖辈坟头,扫墓祭祀,寄托哀思,与先人相感。孩子小的时候不懂事,亦如小时的我,跟着大人跑着跳着,不明所以,也兴趣颇浓。一年年如此,长到了青少年,也明白了“上坟”的意义。每逢清明,主动询问“上坟”事宜,到了祖先坟头,主动点香燃烛、挂纸烧纸、摆肉倒酒、磕头行礼,当起了传承人。

新闻推荐

战贫治贫的“屏山音符” ——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脱贫攻坚侧记

屏山县屏山镇柑坳村,贫困了几十年的郭元海从未感觉像现在这般幸福。在政府帮扶下,前不久老郭又新修建了15头牛的牛圈,加上之前的10头牛,今年他家的牛将达到25头,“政府‘借牛\’给我们,养大后‘还牛\’...

屏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屏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 清明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