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领头雁” ——访屏山县大乘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艳龙
[摘要]——访屏山县大乘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艳龙
李艳龙(左一)考核村卫生室健康双签约
□ 张忠银 文/图
李艳龙,在屏山县大乘镇几乎家喻户晓,就连他的手机号码也被不少百姓所熟记。一个行医30年的普通乡镇医生,一个乡镇卫生院的院长,为何在人民群众中有这么好的口碑?
不断学习
他从“门外汉”成了“领头雁”
1985年10月,李艳龙从部队退役回乡,被安置到屏山县新市区医院办公室工作。医院的本职工作是救死扶伤,他作为一名毫无医务专业知识的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他想,自己还年轻,必须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单位、社会上立足。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不惧困难,专门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1988年9月,他终于考入广元职工医学院,开始了他的从医之路。
回到屏山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他先后多次在市县医院进修,经常加班钻研医学上遇到的难点问题,医术上日渐成熟。学习与实践的一次次结合,使他在屏山乡镇初露头角。他先后在新市、福延、大乘担任临床医生、副院长、院长,医术越来越精湛,岗位也越来越重要。但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他总是告诫自己既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是一名院长。特别是在乡镇卫生院,院长是卫生院的核心,自己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作为院长,就要带头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卫生院才能保持活力。
为了给患者一个温暖舒适的就医环境,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他想尽了一切可以想的办法,筹集资金30万,建立屏山县第一家3A预防接种门诊,配置了电视、电脑、空调、冰箱、急救室、儿童娱乐休闲室等,“干净了、舒适了”,预防接种门诊变成更温馨了,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经过数年的时间发展,整个医院面貌焕然一新,就医环境大大改善,群众满意度也大大提高。该院各项工作在全县名列前茅,连续两年在全县的公共卫生考核、医院管理评比中,荣获第一名。
敢于挑战
他攻下了改革“桥头堡”
2014年3月,屏山县乡村医生健康双签约服务在大乘镇召开。“双签约”是党和政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实现病有所医的重大惠民举措。
作为改革的桥头堡,李艳龙坦言压力非常大。他对自己要求几近苛刻,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使用,每天一大早出门,晚上8点以后才回家,平均一天工作达14个小时以上,足迹遍布全镇各个角落。在他的带领下,仅用时一个月,就率先完成全镇19388人的签约,签约率达90.34%。
为调动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他还以绩效考核量化打分的方式完善了乡村医生管理机制:首次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考核,出台了对乡村医生实行综合考核、单位项考核、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一加三一满意”专门考核办法,明确了签约乡村医生权利和义务,明晰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工作职责,实现了绩效并重、多劳多得;以健康服务协议服务双签约为基础,“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下村到户,筛查高血压等慢性病人;“变等候为上门”,普遍采取上门服务的模式,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采取上门服务,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群众都非常满意:“双签约安逸,我们得个病啊痛的,一个电话乡村医生就随叫随到,上门服务,态度又好,很方便,相当于我们村民的家庭医生一样哦。”
热情周到
他是群众的贴心人
李艳龙扎根基层卫生工作,深知农民的艰辛,农村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他们的血和汗,患者受疾病折磨的痛苦表情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民不容易,我们要多为他们服好务”,他经常这样对大家说,也一直带头这样做。
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中,早上来检查血糖的群众没有吃早餐,他和乡村医生们从自己的腰包里掏钱出来为参加健康体检的群众出车费、买早餐、面包等,不让农民多花一分钱;有的病人家属,急着往医院送病人,往往是忘了带钱,急得火烧火燎,他总是一边安慰,一边掏出自己的钱先垫上;作为院长,他很少报过差旅费,从不浪费公家的一分钱。
常年的劳累,没黑没白的工作,使他患上了胆结石、阑尾炎和痛风。同事们劝他多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他嘴上答应着,可一有手术,就把这劝说抛到了脑外,忙活起来就忘了疼痛,手术后经常就走不动路了。
30年如一日,他总是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心里只有病人,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切实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近年来,李艳龙先后被评为先进个人、医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面对荣誉,李艳龙不骄不躁,而是一如既往,务实求真,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地奉献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耍子木尔张顺萍)“我捐5元;我捐10元,……”11月9日,在屏山县屏边彝族乡民族中心校三年级三班慈善“一日捐”捐款点,前来捐款奉献爱心的学生排成了长队,一一将自己一天的零用钱捐给了慈善机构。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