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盛朝中:舞台上的华丽绽放

宜宾日报 2016-09-27 00:00 大字

□ 本报记者 田琴

名家档案

盛朝中,76岁,宜宾市杂技家协会副主席。1966年任屏山县文艺工作团团长,擅长话剧、歌剧、戏曲等的编导和表演,主演了话剧《夜半歌声》《枫树湾》、黄梅戏天仙配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节目,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1987年任宜宾地区杂技团副团长,1992年—1997年任团长,多次带领杂技团在国内国外演出,并在全省、全国比赛中获奖。

“万里长江第一城,三江辉映,美的宜宾……把握新常态推进新发展,宜宾人民幸福在眼前……”兴起而至,年过古稀的盛朝中唱起了他作曲的歌曲《同心共筑宜宾梦》,每一个字从他嘴里唱出来,底气满满,悦耳嘹亮,唱到动情处还不时辅以肢体动作。

演奏乐器则是他的拿手绝活四川道琴,这是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而今,仅有很少的人能演奏,濒临失传。

几十年来,天生一副好嗓音的盛朝中,在话剧、歌剧、戏剧、黄梅戏等表演艺术中行走得游刃有余,曾塑造了小二黑、赵海山、董永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如今,退休后的他,仍在做着自己喜欢的表演艺术和歌曲创作等。

告别讲台的“娃儿老师”

盛朝中出生于战火纷飞的1939年,他小小年纪就懂得了发奋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成绩优异的他成功考入了宜宾师范学校。“天生一副好嗓子。”音乐老师胡为民很喜欢这个学生,不仅传授了他很多专业知识,还引导鼓励他参加很多话剧、歌剧等演出活动。

至今,盛朝中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学校时主演的歌剧《新战士王大保》,为了演好这一角色,他反复琢磨,勤加练习,在表演前夜甚至激动得无法入睡,整个演出中虽然紧张,但依然圆满地完成了演出。

学校的时光总是很短暂,1958年,盛朝中毕业后分配到屏山县楼东小学(现书楼镇)任教。就在他以为自己从此将告别喜欢的表演时,机会又一次眷顾了他。

任教的第二年,他被派往成都学习普通话,并取得了口试、笔试满分的好成绩。经过学习,盛朝中的普通话无论是发音还是吐字都非常标准流利,为此,屏山县文教局安排他对全县老师进行普通话培训,因为他教的老师年龄都比自己大,久而久之,他便成了大家眼中的“娃儿老师”。

“娃儿老师”富有感染力的发音,抑扬顿挫的朗诵引起了屏山县话剧团的注意,21岁的盛朝中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表演艺术生涯。

二十八载的华丽绽放

《小二黑结婚》是盛朝中到话剧团后担任主演的首部作品,作品通过边区农村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姻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为了演好这一角色,他反复揣摩人物内心,拿捏表演分寸,最终成功塑造了新型农民小二黑敢于斗争,掌握自己命运这一人物形象,得到了观众的喜爱。

在话剧《枫树湾》中,他成功塑造了赵海山这一共产党员形象,演绎了他派遣回到家乡枫树湾,深入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成立农民自卫军,积极开展对敌斗争的一段抗战传奇故事。因社会反响强烈,该剧在宜宾地区连续演出了一个月。

因表演上的成绩突出,他成了团里的“台柱子”,几年后,盛朝中担任屏山县话剧团团长。在他看来,话剧团不仅能演好话剧,还能涉足更多的艺术领域,为老百姓送去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于是,他请来宜宾的歌剧、戏曲专家来为大家上专业课;利用安徽黄梅戏来宜宾演出的机会,带着大家请教学习黄梅戏……随着表演范围的扩大,话剧团也更名为屏山县文艺工作团。

“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父母双亡孤单一人……”这是黄梅戏天仙配片段中的《路遇》,盛朝中饰演了董永一角,明快的唱词和细腻的手势变化将董永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恰如其分,以致于每场演出,票都早早售罄,观众场场满座。

演而优则导。随着盛朝中在表演上的日益精进,他已然在县里乃至宜宾有了一定名气。1986年,他自编自演的话剧《审夫》获得了宜宾地区颂祖国、赞改革、爱家乡文艺汇演编导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话剧调演。

工作之余,盛朝中总是不忘学习。一次,中央乐团男高音歌唱家占玉严来宜宾演出,他有幸去观摩学习,精湛的演唱让他钦佩不已,于是,他就厚着脸皮每天去请教,连着去了七天,每天一两个小时。临别时,老师的赠言让他记忆犹新。“小盛,除了学会声乐技巧,平时要坚持练习,对艺术的追求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急不躁,宠辱不惊。”这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受益匪浅。

在文艺工作团的28年里,盛朝中的表演艺术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无论在话剧还是戏曲等方面都塑造出了很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人物。

大刀阔斧的改革者

1987年,因工作需要,盛朝中调到宜宾地区杂技团任副团长,五年后任团长。上任之初,针对团里人员数量臃肿且一些人占着位置不干事,团队管理涣散的现状,他毅然地大步进行改革。

如何调动大家积极性,如何做到人尽其用?经过缜密地思考和考察,他决定在团里实行全员聘任制,即团长聘任副团长,副团长聘任队长,队长聘任演员。这样实行下来,每个节目都有适合的演员,对于任何节目都无法胜任的则只能离开。经过改革,团里淘汰了“闲人”30余人,不仅有效地精简了队伍,而且大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这次改革的成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四川省文化通讯》全文刊登了杂技团的这次改革。

此外,他还请文工团来杂技团教表演艺术和技巧,在扎实基本功的同时提高杂技的艺术美感,杂技团也更名为杂技艺术团。对于打造出的精品节目,他鼓励演员们走出去,多次在省、全国比赛中获奖,一些节目甚至被邀请到全国、世界各地演出,艺术团的名声一天天响亮起来。

针对团里没有练功房,只能打游击,租房练功的困境,盛朝中狠下决心,带领大家攻坚克难,终于将酒都艺术宫建成,团里才有了稳定的场所。对此,省文化部门对杂技艺术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艺术生产力与文化产业比翼齐飞。”盛朝中至今记得。

在杂技艺术团的十年,盛朝中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团队管理发展上,经历和见证了杂技艺术团的崛起之路,并完成了调研文章《在艰苦奋斗中崛起的宜宾杂技艺术团》,在他的带领下,艺术团荣获了全国先进集体的称号。

1997年,58岁的盛朝中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吊嗓的习惯,依然热爱着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忙碌于戏剧演出、歌曲创作、主持活动等,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充实和享受。

新闻推荐

找“老婆”

□屏山县学苑街小学三(1)班肖鹏程爸爸非常喜欢玩手机,上厕所、吃饭、睡觉都把手机捧在手里,因为手机上有许多好玩的游戏。妈妈说他把手机当成了“老婆”。一天,爸爸的手机不小心掉到床底下去了。这下,...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