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千古绝唱 ——《永赖同功》序■张三才
[摘要]——《永赖同功》序■张三才
欣闻林仁清先生的新作《永赖同功》即将正式出版,我从内心为之感到特别高兴。
这部长篇小说取材于400多年前,发生在马边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是一曲官民和谐、民族融合的千古绝唱,更是一个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从政官员的历史存照。
文学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以汪京为主人公的这段历史,泯灭于大小凉山的时光长河里,转瞬之间便是420多年。然而,“汪公路”的故事,却在小凉山麓的马边,口耳相传,妇孺皆知。故事的梗概大体是这样的:明万历十七年(1589),朝廷在派兵平息“三雄之乱”后,决定“增设马湖府安边厅,城赖因乡,御名新乡镇”,并派正四品官员汪京(字佳山,湖北襄阳人)担任安边厅同知(相当于县令)。
汪京在任期间,采取了“建厅城、兴教育、修城堡、筑险道”四大举措。其中的“筑险道”,就是修筑马湖府(古时隶属叙州的今屏山县)至马边(时为马湖府安边厅)的一条宽1米、长350华里的石板大道,号称“叙马驿道”。修路资金除国库调拨黄金100两、大米100石外,汪京带头捐俸并组织募化,大大调动了本地富商和老百姓捐款修路的积极性。该路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六月动工,当年九月即全面完成。
曾经的天然要塞,被汪京大刀阔斧,削山凿壁,点石成金。血雨腥风的古战场,从此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了一条通往内地和联结大小凉山的通衢大道。
为了铭记汪京倡导和组织修建这条出境通道的巨大功绩,马边老百姓将“叙马驿道”尊称为“汪公路”,并自发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在靛蓝坝境内的红砂石岩上雕刻“汪公路”三个大字,以示永久纪念。
汪京下乡发现这处雕刻后,深感不安,当即要求所在地派人铲除,却遭到当地百姓的激烈反对。回到县城,汪京辗转反侧,终于想出一个既不违背百姓意愿,又能真实反映历史本来面目的万全之策。他提起笔来,饱含深情地书写了“永赖同功”四个大字,意为修建“叙马驿道”不是我汪京一个人的功绩,而是永林军(马边驻军)与赖因寨(马边县城)人民共同创建的历史奇功。并派人用糯米煮熟捣烂之后加上石灰水,书写在马边与屏山联界的火烧岩绝壁上。
这个历史故事令我感动万分。如此珍贵的史实,如此动人的故事,如果不把它用文学艺术形式搬上历史舞台,岂不是马边的一个重大损失?于是,我先后几次到乐山、成都,专门就此奔走呼号,终于引起作家林仁清的关注。经过多方衔接协调,县上终于在2016年初同仁清先生达成共识,撰写事宜尘埃落定。
此后,仁清先生多次来到马边,查阅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实地走访不少历史老人,在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便开始正式写作。或许因为我在此中扮演了牵线搭桥“红娘”角色的原因吧,在历时半年多的写作过程中,仁清先生坚持每写完一章,便在第一时间传过来,谦恭地嘱我帮助修改。出于对友人真诚信任的感动和辛勤劳作的尊重,我虽不敢班门弄斧,也只好勉为其难地逐字逐句认真帮助“推敲打磨”。就这么两地传书持续半年至2016年7月底,《永赖同功》这部20多万字的历史长篇小说终于如愿杀青。
在仔细阅读仁青先生《永赖同功》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着。首先感动于故事主人公汪京情系百姓、务实做事的奉献精神,更感动于他人性至上的执政理念和精心营造的民族融合的和谐氛围。其次感动于仁清先生用优美的文笔向读者娓娓道来的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可谓悬念迭出、高潮迭起,令人不忍释手。
借古思今,我们不能不产生诸多联想:如何做人,怎样为官?从历史到现实,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汪京没有把那个“同知”当作官来做,而是把它作为为民办好事、实事的舞台,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由衷敬重。由此说明一个道理:为官,重在做事!
《永赖同功》既是一部知识性和可读性很强的历史小说,还是一部客观描写小凉山区风土人情的纪实文学,更是一曲现代感非常强烈的正义篇章。
是为序。
新闻推荐
两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获批 本报讯(记者 王成栋)近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宜宾市屏山县和阿坝州黑水县两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根据批复,屏山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为金鱼洞水
按照批复,屏山县城市饮用水的取水口,设在金鱼洞水库大坝左、右侧非溢流坝段下部。一级保护区范围为水库正常水位线(米)以下的全部水域,二级保护区为坝址控制断面以上汇水范围和陆域范围。黑水县城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