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93岁川籍抗战老兵辞世

华西都市报 2016-05-04 15:28 大字

抗战老兵黄效如生前照。

4月29日,宜宾屏山县天气阴沉。黄国涛坐在家门前,凝视着手机里一张老人的存照出神。屋外的冷风一吹,门前还挂着的白花又随之转动。几天前,他93岁的爷爷黄效如,在昏迷中,安详而平静地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

1942年,滇缅战火弥漫,黄效如赴云南加入远征军,成为抗日洪流的一员。曾驾驶满载弹药的卡车,穿越日机的轰炸火线。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屏山老家,依靠种田、挑物养活家人。

四川关爱老兵志愿者表示,目前川内找到的健在老兵不足800人,黄效如老兵的离去,是川人抗战历史的一大损失。

老兵辞世

昏迷近两天,抗战老兵安详“归队”

“我去茶馆里耍哈。”4月22日上午9点过,屏山县新县城,黄效如拄着拐棍,“按惯例”来到茶馆,和朋友搓了几圈麻将。

快到中午时,他回家吃了午饭,坐在家中休息。但没过多久,他身体突然有些抽搐。家人赶紧过来询问,黄效如摆摆手说“没事”,说完就坐在椅子上,精神变得差了起来。

家人见状赶紧拨打了120,但车子还没赶到,他就晕倒在了椅子上。随后,医护人员现场抢救后,将其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前一秒还在说话,突然就晕过去了。”黄国涛说,医生告诉他们,老人是突发脑溢血,由于年龄较大,情况并不乐观。

黄国涛说,爷爷当年从过军,又回家做过挑夫,身体底子一向很好,“年龄这么大,但平时很少生病的。”4月24日下午5点左右,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的黄效如,情况再次恶化。经全力抢救后,仍然没将他留住,“昏迷了近两天,爷爷还是走了。”

自刻墓碑

生前曾刻碑,嘱咐后人铭记抗战

92岁生日不久,黄效如找到当地匠人,给自己刻下一块墓碑,而碑文则由他来撰写。

“为中华独立自由,抗御外敌……”黄国涛说,他曾见过爷爷的碑文,里面记载了他从军、抗战的简单经历,“碑石一直封存起的,要等下葬时才能拿出。”

在他的印象里,爷爷总是一副笑脸,但不怎么爱说话。直到他念书后才知道,爷爷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以前都在书上和电视上,晓得国人抗战打鬼子,但没想到自己的爷爷年轻时,一样在前线参加抗战。”

那时候,只要有空,他都会听爷爷讲抗战故事,“讲起参军生活时,他就告诉我们得忆苦思甜;有时候说到牺牲战友,还会偷偷抹眼泪;说起跟鬼子作战时,又是特别自豪。”

黄国涛说,爷爷生前曾嘱咐他们:“要记住抗战,这也可能是他刻碑的原因,想让后代铭记那段历史。”

滇缅抗战

带领运输队,穿越日机轰炸火线

1923年2月23日,黄效如在四川宜宾出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随着抗日战火燃起,黄效如于1942年左右,在云南昆明参军,同多数青年一样,决心抗战打鬼子。

随后,他被派往贵阳、南昌兵营受训。10个月的训练后,他被分派到远征军高炮49团3营8连,担任驾驶兵,参加滇西大反攻。

1943年,云南保山战事紧张,急需军备补给。黄效如同战友,奉命驾驶13辆十轮卡车,运送弹药等军备,任务由他带队。但他们并不知道,日军已截获他们的行车线路。

在距保山不到3公里时,他们头顶传来飞机的“隆隆”声,日军飞机企图炸毁这支运输队。

黄效如当机立断,未按原路线前行。在一个拐弯点时,他加速冲进一处密林,其他车子跟随其后,随后他指挥车队四散,寻找枝叶浓密处躲避。

结果,这次轰炸仅炸毁几辆装载军服、军被的车子,装有弹药的车都完好无损。由于指挥得当,又顺利完成任务,黄效如被授予军功奖励。

晚年生活

赴蓉会战友,追忆当年峥嵘岁月

2015年7月6日,纪念卢沟桥事变78周年前一天。黄效如坐上了宜宾开往成都的长途汽车。

5个多小时的车程后,黄效如拄着拐棍,健步走进宽窄巷子。当天下午4点过,同样90多岁高龄的老兵陈家乾,从邛崃赶到成都,两双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紧紧相握。当天,华西都市报记者现场见证了这个令人动容的画面。黄效如说,能见上当年打鬼子的战友,感觉特别亲切,聊的话也更多了。

两位老兵当时约定,要去各自的家乡做客。但随着黄效如的离开,这个约定再无法实现……

关爱老兵组织川军团负责人王虹说,据四川志愿者统计,目前川内健在老兵已不足800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兵“凋零”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关注抗战,学习抗战精神,关爱身边的抗战老兵。”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力(志愿者供图)

新闻推荐

为春茶上市而忙碌

□实习记者张琳地点:宜宾市屏山县石盘工业园区新春心语:2013年希望我们的新产品,我们的好茶走出屏山,让爱茶的朋友都能品尝我们的茶叶。——旭茗茶业销售总监赵先明“我正在为明天即将举行的‘2013宜...

屏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屏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