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卫生事业发展喜迎又一春
□ 陈海龙 张忠银
2013年以来,屏山县大胆推行“县招乡用,身份留人”卫生人事制度改革,破解乡镇医务人员“招不来”困境,扭转乡镇医务人员“留不住”局面,试点推行市带县全面托管和医联体实体运行模式,促进分级诊疗落实和医疗资源下沉服务,极大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水平。“屏山经验”得到国家卫计委、四川省政府和宜宾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给予了专题报道。
2月,宜宾市卫生计生委公布了2015年全市卫生计生综合目标考核结果:屏山县在医疗卫生改革、公共卫生管理、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从2013年的第九名、2014年第五名跃居2015年的全市区县第一名。
■ 别无选择 背水一战
众所周知,屏山是全市唯一的国贫县,医疗卫生基础十分薄弱。2013年前,全县15个乡镇259个村,没有1个达标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空编率达45%,每千人仅有0.57个医生,140个村没有卫生室、103个村为医疗空白村。基层医疗人员“待遇低,招不来、留不住”,群众“无人看、看病难、看病差”,在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激增的同时,基层卫生人才不增反减、严重断档,如屏边彝族乡卫生院仅1个在编人员,靠1个执业助理医师支撑了17年。
卫生计生是基本民生。县城东迁后,为有效缓解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难题,县委政府把“卫生扶贫”作为脱贫奔小康的突破口和攻坚点,在全省率先启动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创新乡村医生健康双签约模式,最大限度地整合极其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可以说:屏山医疗卫生的改革是被“逼”出来的!脱贫奔小康最大的挑战是医疗卫生攻坚。
■ 双管齐下 接地通天
市带县、县带乡、乡带村,合作办医助力卫生事业发展,是屏山县医疗改革的一条主线,双管齐下,接地通天,借力攻坚,盘活了屏山的医疗卫生资源。
2012年,市一医院对屏山县人民医院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管办分离”方式进行托管。托管以来,开设导医分诊、急诊科、儿科、骨科、五官科、体检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碎石中心等科室,弥补了科室设置不全缺陷,通过数字化医院创评。市一医院派出专家20余名到屏山院区工作,其中3名院长、副院长,选派余通文、罗毅、黄君、王志毅、张文礼等内科、外科、妇产科骨干医师驻屏服务,弥补屏山县医院技术人才不足。通过“三甲技术、二甲收费”机制实施,尤其是2015年引入北京同仁眼科医院专家,筛查眼科患者,使589位贫困户重见光明,使广大患者获得了极大的实惠,病人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提升到81.29%,就诊患者已辐射到周边多个县区。
2013年,县中医医院与市二医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在市二医院支持下,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和数字化医院创建,引入核磁共振、16排CT、四维彩超等诊疗设备,开通远程医学诊断平台,新建了层流手术室,引入的叶蜀新、周文浩、冯韧、袁春梅、陈平、母庆顺等专家正合力辅导中医院打造康复肿瘤科、骨伤科重点专科,三年来诊疗量和主要医疗业务指标增长了9倍,群众非常满意。
屏山县政协问卷调查显示,95%认为市一医院托管县人民医院合作模式好,托管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明显提升、技术服务实力大增、业务拓展范围明显拓展、医德医风情况变好了。97%认为市二医院与县中医院开展技术协作模式切合实际,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 县招乡用 聚合人才
2013年,屏山县委政府大胆试点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将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卫生院组建为4个医联体,推行“编制在县,岗位在乡镇”编制与岗位分离管理模式。以牵头医院名义公开招聘,新招聘人员在下级机构工作达到5年最低服务年限后,取得相应执业资质的优秀人员可调配到编制所在上级机构工作。这一举措将“单位人”变为“系统人”,给新招聘人员以“希望”,从“身份”上给予激励,将人才留在基层,破解了“基层医生荒”这一难题。
3年来,屏山县组织、编办、人社、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共组织12次公开招考、招聘,引进、招聘卫生人员226名,县乡卫生人才队伍壮大了42%,乡村医生增加99名壮大了50%。其中2013年招聘的68名卫技人员就是过去十年的总和。在卫生人才匮乏的今天,这在全省88个贫困县相比是没有的,是了不起的创举。
同时,屏山还大胆推行卫技人员多点执业等制度,在医联体内实施规划建设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人才培训一体化、人事管理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和城乡计卫技术资源一体化六个“一体管理”,下沉医疗资源,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破解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服务“沉不下去”难题。
龙华镇距离屏山县城有2个多小时的车程,是屏山边远乡镇之一。龙华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勇是一个壮实的中年男子,务实而健谈。李勇介绍:“卫生院每年有2.5万人次的门诊,1500人次的住院病人,过去由于医疗条件差,看病难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推行县乡村卫生一体化后,这个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卫生院的牵头医院是县医院,法人代表是县医院的院长,我感觉自己轻松多了,背后有坚实的靠山,办起事情来,心里也有了底气。疑难病人,有县医院的医生坐镇处理,尽量在龙华镇解决问题,不增加病人的负担,重症病人我们可以送县医院,病情稳定后,为了减轻病人负担,县医院又可以给我们送回来,在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病人已经成为常态,这对医患双方都是双赢的事情。还有,县医院的医生下到龙华,增加了我们的人手,一边看病,一边又给我们培养了基层医务人员。龙华镇的医生护士也可以到县医院免费深造、进修学习。医生高兴、老百姓更满意。”
大乘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艳龙说:大乘镇每年有3万人次的门诊,2千人次的住院病人,医联体的建立,给乡镇医院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的药品不加价,零差价,市县医院直接下乡义诊巡诊,基层技术力量得到提高,群众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市县医院的医疗服务,看病报销的比例最高还可以达到95%,应该说是非常划算的。
2013年来全县15个乡镇卫生院已新增一级科室34个,新增2A、3A门诊8个。县乡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同比增长8.7%,住院人次同比增长22.9%,其中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8.8%,住院人次同比增长8.3%。医务人员的实得收入同比增加10-15%。新农合县内就诊率由48%提升到90.6%。目前,屏山县正在抓紧建设“远程影像中心”,随着中心的建立与完善,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屏山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还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 健康签约 做实基层
村级预防保健是基础中的基础,村医是群众健康的“守夜人”。如何加强村级服务,筑牢卫生网底呢?
2014年3月,屏山县在全省率先启动乡村医生健康双签约服务,实行村(社区)医生与乡镇卫生院签约和乡村医生与居民签约的双签约办法。全县238个村医生与259个村和16个社区签约,签约居民69409户,266624人,签约率92.7%,基本实现了户户有村医生、人人健康有服务。
蒋坝村有3千多村民,村卫生站有两名乡村医生,笔者看到,在这个“五星级”村卫生站里,墙上挂满了各种规范的制度、记录本、荣誉奖状、奖牌,药房、注射室、观察室、门诊室窗明几净。
蒋坝村卫生站站长、乡村医生张通君告诉笔者:“医联体运行模式给乡村医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我在这里行医30多年了,感觉我们的政策是越来越好。县卫计局每年都要组织培训我们一次、牵头医院每月要组织培训一次,我们的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说吧,过去输液是先糖后盐,遇到糖尿病人就很容易出问题,我们现在改成先盐后糖,就保险多了。”
张通君还说“我给村民看病,尽量用简单、低价的药品,尽量不打针,不到万不得已,不输液,这样做,除了是减轻村民的负担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的良心。”
富荣镇卫生院院长陈莲说:乡村医生要与每一户村民签约,也要和自己的上一级医院签约,没有完成健康双签约程序的,连乡村医生都当不了。其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
不仅如此,屏山还新修村卫生(计生)室174个,与宜宾卫校签订农村医学培养协议,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每年举办1期农村医学中专班,已连续举办两期招收58名学员,为乡村两级培养留得住的卫生人员。
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提升,技术力量下沉,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提高。实行“身份留人”,破解了乡镇医务人员“招不来”困境,配套建立保障机制,扭转了乡镇医务人员“留不住”局面,“医联体”模式构建,提升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屏山医疗卫生改革展现了屏山卫生计生人“知难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还涌现出了马海德奖获得者———麻风医生成斌,拼命院长蔡培强、张贤江、郑兵,公卫先锋朱杰、史幼高、陈美汀,铁脚村医陈朝霞、罗家兵等一大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管理和专业技术骨干,“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正在传承。
三年来,正是有了屏山县委、县政府勇于担当、民生为先,跳出卫生抓卫生,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团结协作、鼎业支持,屏山基层卫生计生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县卫计局也先后于2013年、2015年被省卫计委、省人社厅表彰为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公共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屏山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路漫漫其修远兮,屏山卫生改革任重道远,仍需要坚韧执着,不懈奋进!
新闻推荐
□肖玉虹2016年5月10日,随着一声令下,宜宾市2016年省级防震救灾综合演练在屏山县举行。演练共设置了10个科目,1200余名专业队员参加演练。演练圆满成功,充分展示了宜宾近几年来的救援队伍建设、装备...
屏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屏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