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8月23日—10月22日市民可到市图书馆

宜宾晚报 2015-08-12 21:35 大字

晚报讯 8月23日—10月22日,一场高规格、大规模的展览———“考古宜宾五千年———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成果展”将在宜宾市图书馆二楼对市民免费开放。该展览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宜宾市博物院联合举办,展厅面积共510平方米,将集中展示向家坝水电站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和地面文物保护取得的成果。昨(11)日,展览的新闻通气会在成都举行。

展品展示——

3万件中遴选出400余件

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工程,是迄今为止四川省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基本建设文物保护项目,发掘面积共计6万余平方米,出土重要文物标本约3万件。本次展览的展品共计400余件,时代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就是从这3万余件文物标本中精挑细选而来的,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如石柱地遗址出土的神秘莫测的战国巴蜀文字印章;又如斑竹林遗址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体量巨大、造型独特,虽穿越千年,但画像内容依旧清晰可辨,是汉代雕刻造型艺术之精品。

地面建筑——

还原水下“楼东老街”

屏山的一些老街老镇已被淹没在向家坝库区水底,成为宜宾人挥之不去的一段乡愁。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工程除了抢救地下文物外,也对清凉寺、禹王宫等44处地面文物保护部分进行了异地搬迁复建。本次展览将采用多媒体手段、最大化地还原这些老建筑的风貌。

清凉寺、万寿寺、万寿观等10处复建后的大型古建筑将以模型的样式展出,而已沉睡水中的楼东古街是明清时期建筑,将用多媒体进行虚拟场景复原,让观众如身临其境,再度“脚踏”这10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仰望两侧小青瓦悬山式屋面,流连曾经的四合院……

多环节互动———

现场“考古”虚实结合

这次展览将由全国知名的专业公司设计和布展,采用场景复原、互动模拟、三维成像等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技术,虚实结合,为观众献上一台视听盛宴。

为增强观众参与性、互动性,提高展览吸引力,此次展览中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观众互动环节,主要可分为数字化虚拟互动和实物互动两大类。数字化虚拟互动包括画地层、画遗迹线、拼陶片;实物互动包括清理遗物、拓片、巴蜀符号印章、陶片纹饰印章。

文创产品亮相———

3D打印 现场制作

展览同时,宜宾市博物院自主开发的文创产品,如仙人骑鹿摆件、钱范、花鸟T恤、写意画帆布包等文创产品将首次面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为配合此次展览专门开发的文创产品也将进行展售。还首次在宜宾引入了“高大上”的3D打印技术,现场制作文创产品。

通气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深情地表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宾市博物院与屏山县文管所为了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的抢救与文物保护,在屏山工作了20多年。现在向家坝文物抢救与保护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重大价值,在我国文物考古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应该向宜宾社会各界汇报成果,文化惠及宜宾市民。晚报记者 张新

相关链接:

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工程分为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和地面文物保护两部分。1991年开始进行前期勘探,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工作始于2009年,结束于2012年,遗址时代跨度为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并首次发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特别是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将川南的历史上溯了3000年,填补了川南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叫化岩遗址、沙坝墓地、石柱地遗址、骆家沟遗址分别被评为2009—2012年的“全国重要考古发现”,石柱地遗址还入选 “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地面文物保护部分共有清凉寺、禹王宫等44处文物异地搬迁复建,其中42处将在屏山县书楼镇按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特点复原,其余2处将在屏山镇复建。目前,搬迁复建工作已通过专家方案论证、基础(配套)设施设计、工程招投标,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工程预计将于2017年全面结束。

新闻推荐

屏山“四工程” 升级茶产业

作为“早茶之乡”的茶叶主产区,屏山县决定实施“四大工程”,全面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基地建设工程。重点抓好300亩以上的新茶园标准示范园和500亩以上的老茶园改造示范园建设,以华科丽和屏雅、...

屏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屏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