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屏山最后的赶场天 很热闹

成都商报 2012-05-29 17:42 大字

2012年5月28日,农历四月初八,昨天是屏山老县城搬迁大限日(5月31日)前老屏山最后一个赶场天,虽然大批居民搬离对屏山赶场的人气有所影响,但不受搬迁影响的云南群众和附近村民热情不减,集市从凌晨5点持续到下午4点才结束。

新闻背景

根据向家坝水电站防洪度汛方案和工程蓄水计划,向家坝水电站将于2012年10月上旬开始第一阶段下闸蓄水。为配合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宜宾市屏山县老县城将于5月底前完成移民搬迁任务,7月底前完成库底清理工作。

那条街

熙熙攘攘 不受搬迁影响

昨日上午,屏山下排街的木板房十有九空,但狭窄的街道两旁仍摆满了货摊子,五颜六色的遮阳布将天空完全遮蔽,赶场群众熙熙攘攘,很难看出,3天后这里将成为一座“空城”。

78岁的剃头匠花庭金在翙凤门支下一张简易的木椅,一边和客人开着玩笑,一边挥舞手中的剃头刀,几分钟就把客人花白的头发剃了个精光。花庭金家住锦屏镇共和村,不在库区淹没范围内。30多年前,花庭金开始在翙凤门下操持剃头的生意,剃一个头3元钱,赶一天场能挣四五十元。虽然集市仍在,但花庭金和客人们心头都清楚,下排街被向家坝库区淹没是迟早的事。

记者注意到,虽然离当地确定的县城搬迁“大限”只有三天时间,老屏山县城的居民房也十有九空,但昨日的集市仍然十分热闹,日用百货、农资建材、水果蔬菜、柴米油盐、竹编木器甚至江湖药酒应有尽有,赶集群众的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县城搬迁的影响。

那些人

逢集摆摊 “非遗”传人图个热闹

下排街密密麻麻的摊子和赶场群众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十分引人注目。他坐在一个摆满猪儿药的地摊后面,和蔼地看着从地摊前走过的每个人,他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江号子”的传承人江净乐。

江净乐在屏山生活了一辈子,对屏山的城楼古墙、一草一木都有着深深的感情。在西正街107号自家的铺子里,江净乐一边做着小买卖,一边收集整理关于金沙江船工文化的史料。“就要搬了,就要搬了!”记者两次见到老人,他都重复着这句话,语气平和,却透着深深的眷恋。江净乐和老伴平时经营自家的铺子,赶场天就在下排街支起一个猪儿药摊子,生意很淡,老人就喜欢赶场的氛围。

江净乐告诉记者,赶场是屏山的传统,主要是为城外的农民提供一个定期交易柴米油盐等生活物资的市场,因此,即使县城的居民搬走了很多,但集市依然很火。

渡江赶场 面摊喝口酒歇歇气

昨晨5点,家住上排街的李小莲(化名)早早起床了,她和家人收拾好火炉和碗筷,匆忙赶到下排街,要趁金沙江对岸云南省绥江县新滩镇石龙村第一拨渡江赶场的人上岸之前,煮沸一锅热气腾腾的面条。

除了卖面的摊贩,自产自销蔬菜水果的农民也在天亮之前占据了下排街的有利位置,由于出门太早,他们大多空腹而来,找到摊位后才在面摊上煮碗面条“打尖”。

中午12点,赶场的群众慢慢散去,下排街的面摊前却坐满了人。“石龙人祖祖辈辈都赶这个场。”坐在翙凤门下的茶铺里,从对岸石龙村赶来的周宗田呷了一口酒,对这个即将消失的集市充满怀念。据了解,锦屏镇周边和金沙江对岸云南省绥江县数以千计的群众祖祖辈辈在屏山老县城集市做交易,由于住得较远,总要在屏山县城歇歇脚,喝两口小酒,吃过午饭才会慢慢回家。

那些味道

面面饭 老屏山人的记忆

李小莲的摊子很简单,几张桌子摆成排,桌上陈列酱、醋、麻油、味精、辣椒、芽菜末,一口大锅煮着猪肉,一口大锅烧水煮面煮抄手,同时供应豆花、猪血旺、豆腐干和老白干。

女人们三三两两散坐在桌前,各人要了一碗豆花,再盛满满一碗面面饭,默默吃完走人。面面饭连带豆花,总共4元。男人们则三五成群挤一桌,喊碟花生米、几块豆腐干,二两高粱老白干慢慢闲扯,一坐就是一下午。

面面饭是老屏山人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由6成大米4成玉米构成,闻起不错,但由于玉米颗粒粗糙,吃进嘴里“满口钻”,如果不配汤水,很难下咽。

下午4点过后,闹腾了一天的老县城慢慢沉静下来,赶场的群众消失在街巷和大山深处,只有阳光下那破败的楼房,兀自丛立,似乎在诉说着老屏山的历史……

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罗敏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屏山涨水3000群众连夜转移

受持续特大降雨影响,宜宾屏山县15个乡镇受灾,省道307线屏山县城通往龙华古镇、向家坝水电站库区沿江公路等多处道路中断,中都河、西宁河、富荣河洪水猛涨,玉米、烟草等农作物被淹,全县直接经济损失约2...

屏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屏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