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广阔多样富有张力的时空迈进 宜宾十年散文述评

宜宾日报 2021-03-31 00:57 大字

[摘要]——宜宾十年散文述评

□廖小勤

宜宾近十年的散文创作,是宜宾市文学创作的重要一翼。回看近十年的散文发展,宜宾散文作者步履坚定,目光深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新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宁和平,从而孕育了散文作家的创作激情。互联网的空前普及发展,也为大量的散文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推动了宜宾市散文创作良性发展。

宜宾散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独特的地域资源,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有强大的动力支撑,是宜宾文学的一个闪光点。这得益于有一支阵容强大而稳定的队伍。最具代表性的中老年作家主要有陈明云、刘火、陈学明、陈海龙、萧习华、梁炳青、郎麟、胡力、翟礼湘、江文、张学东、戴宇威、邹永前、王章德、陈先礼、曾重荫、舒梅、何卡林、刘大如、郑友贵、叶源洪、董大华等;更有徐万琪、兵点、王坤蛟、罗元彬、蔡伟、陈艳子、文乾敏、杨蓉、熊晓佳等后辈新人。

他们或抒写真实内心,或针砭现实诟病,或品味生活意趣,从对自身命运的观照,映射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伴随着一些散文创作新生力量的出现和优秀散文作品的涌现,使宜宾散文创作进入了一个多视角、多领域、全方位的个性化发展时期。他们的作品不断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十月》《中国作家》《散文选刊》《钟山》《四川文学》《飞天》《青年作家》等国家核心报刊和省级报刊上发表,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与认可,给宜宾文学创作的百花园不断增光添彩,成为四川散文重要的组成部分。

刘火的散文随笔,关注时事、博古通今、思维缜密、文采飞扬、成果斐然、精品不断。对于生活的重新发现,以及底层生活显现出的熹微光芒,作家都给予热情的表达。老作家陈明云的《笛子与箫》,在“伯伯”的心曲中演绎着市井烟火的别样旋律。陈学明的《悉尼大桥:超时空的张力与跨越》《新西兰:纽西兰——新西兰华人印象》书写了个体融入世界纷繁中的独特感悟。陈海龙的《从陆路进入越南》似乎不只是老道叙事技巧的炫技,其《走笔龙华八仙山》《穿越千年的锁江石刻》《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从不同的侧面看到作家深沉的情怀。梁炳青的《寻一盆泥土》跳出了个体生存的小圈子,进入到一个较为开阔的天地:“还是到乡间去寻吧”,而且“决计重新去寻泥土”。他的《一座宅子的表情》,更让人于尘世的纷纭中别见洞天。他的《隐隐作痛》写了一个当下教育领域普遍的状况:教育管理与学生求知的渴望形成一种反差,教师则在这种反差的夹缝里隐隐作痛。胡力的《远行的背影》犹如一道洞烛幽微的光亮,带给读者意外的喜悦。萧习华《解读生命中的蚕》由叙事进入哲思,更是作家向当下散文重镇致敬的探索。陈先礼的长篇乡愁散文《三百里长歌》,在岁月沧桑的斑驳中渲染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色彩。戴宇威的杂文,如霞云自放异彩,给人以奋然前行的希望与信心;除了在思想方面继承五四杂文传统外,更融入了对周遭细枝末节的发现与感悟。如其在论及不能一概而论地反对故纸堆时,作家从身边的故事说起,谈到“看来,故纸堆中实在是文蕴悠长,不可小觑”(《故纸堆中文蕴长》)。总之,对美好未来的可期向往,对生活的宽泛感悟,在散文观念变革和创作实践不断变化的当下,宜宾的散文书写着斯域斯境的别样篇章。作家们坚守初心,着力思考当代社会所焕发出来的精神,走着一条坚实的探索之路,而且成绩不菲。

这是一个昂扬进取的十年,绚烂缤纷的开放世界前所未有地冲击着作家们的主观世界,加上科技的进步催生互联网迅猛发展,当代散文家们积极探索散文写作的多重性,使散文写作向着多元、自由的方向发展,散文作品无论在题材范围还是在语言风格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宜宾作家以其与时代节律同频共振的个性张扬的崭新面貌,奋力前行,诠释见证着宜宾散文新的里程,让我们听到了宜宾散文奋力跋涉,砥砺行进的跫音。同时,宜宾散文也正在艰难蜕变中,面临着化蝶的挑战!期盼今后宜宾的散文创作,在承接传统,强调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的同时,朝着更加广阔多样、富有张力的时空迈进。

新闻推荐

宜宾市翠屏区启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四川经济日报宜宾讯(叶昌荣记者杨波侯云春)日前,宜宾市翠屏区正式启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